|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碘治疗后为什么要做唾液腺显像 |
|
图片来源:摄图网
甲状腺癌患者占全身恶性肿瘤患者的1%~2%。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目前国内外公认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加131碘治疗加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的联合方案。但131碘除了可以被甲状腺吸收之外,也可以被其他组织吸收,造成一系列不良反应。131碘治疗相关唾液腺炎是较常见的放射性碘治疗后并发症,其症状有唾液腺疼痛、肿胀及口干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31碘的治疗原理基于其被甲状腺和甲状腺癌细胞高度选择性吸收的特性。但131碘也可以被身体的其他组织吸收,其中唾液腺是重要的非靶器官之一。当131碘口服进入体内后,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唾液腺特别是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中的腺泡上皮细胞会从周围的毛细血管中吸收这种放射性同位素。一旦吸收,131碘随后被转运至细胞内,并通过细胞的分泌机制排放到导管腔内,最终通过唾液排泄到口腔中。据估计,患者服用的131碘大约有24%会以这种方式排出,而唾液中的131碘浓度可达到血浆中的20至100倍。这种高浓度的放射性碘对唾液腺造成显著的放射性损伤,尤其是那些直接参与131碘转运和分泌的腺泡和导管上皮细胞。
导管上皮细胞因为富含转运131碘的转运蛋白,所以131碘释放的贝塔(β)射线对其造成的急慢性炎症反应更为显著。其累积的放射剂量可达平均腺体剂量的3~4倍。受累细胞会发生炎症肿胀性改变,有的细胞脱落后形成黏液栓子,导致导管狭窄、分泌功能障碍,131碘在局部排泌不畅,进一步加重了局部的放射性损害。尤其是含有体积最大、无机盐转运更多、富含放射性敏感的浆液细胞更多的腮腺,受到放射性损伤更加显著。
有研究表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接受大剂量131碘治疗累积剂量达14. 06~18. 50居理贝克勒尔(GBq)时唾液腺功能降低,并且所用131碘的累积剂量与发病率呈正相关。因此,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接受大剂量131碘治疗患者的唾液腺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评估唾液腺功能的主要方法包括唾液分析、腮腺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成像和唾液腺核素功能显像等五种方法。
唾液分析是通过测量唾液分泌率和唾液中生化指标,间接对唾液腺功能加以评价。但是此方法操作繁琐,存在较大的测量误差。腮腺造影是一种传统的、有创伤性的放射线(X线)检查方法,其结果受操作者经验的影响较大,且增大腮腺炎的发病概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受制于诊断医生的主观性,缺乏客观可重复对比的实际数据或者图像。磁共振成像目前尚处于临床探索阶段。
唾液腺核素功能显像利用唾液腺导管上皮细胞摄取高锝[99Tcm]酸钠(99TcmO4-)注射液、分泌至导管腔中,再随唾液分泌至口腔的原理,观察并分析放射性药物的分泌动态图像,判断唾液腺功能。显像方法是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后,对患者唾液腺区域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采集过程中通过有酸味的维生素C含服的方式促进患者唾液分泌,从而获取动态的唾液腺放射浓聚-排出的图像,并且可以生成时间-放射性曲线。正常唾液腺动态显像特点为颌下腺和双侧腮腺显像基本对称,而在舌下含服维生素C后,能刺激唾液排出,局部放射性迅速下降,使轮廓缩小,口腔内可见显像剂增加。唾液腺受损的图像特点为颌下腺或(和)双侧腮腺显像欠佳,在舌下含服维生素C后,口腔内显像剂可不增加。
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接受大剂量131碘治疗的患者,需要预防和管理放射性唾液腺炎。在放射性唾液腺炎的预防和管理方面,研究和临床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首先,减少131碘的累积剂量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有效策略之一。对于需要大剂量131碘治疗的患者,医生应在治疗前充分评估其唾液腺功能,并在治疗后进行密切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唾液腺功能损伤。其次,临床上可通过使用药物来保护唾液腺,减少放射性碘的吸收。例如,患者在131碘治疗前后可以含服酸性物质(如柠檬片或维生素C),以增加唾液分泌,从而稀释腺体中的131碘浓度,并减少含放射性的唾液在腺体部位的滞留时间。此外,研究还表明,一些抗氧化剂和抗炎药物可能有助于减轻放射性唾液腺炎的症状。
对于已经发生的放射性唾液腺炎,患者可以通过局部热敷、使用唾液替代品、保持口腔湿润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必要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或糖皮质激素来减轻炎症反应。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甲状腺癌的治疗手段不断进步,而放射性碘治疗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131碘治疗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反应,但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和管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可以得到显著提高。未来,随着对唾液腺功能损伤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会出现更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护理和治疗方案。■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