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子瑶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28 17:35:31
选择字号:
“眼睛眨眨”为哪般?

 

图片来源:摄图网

对眼睛来说,眨眼是一种保护机制,可以保持眼表的湿润、冲刷眼表异物灰尘、均匀涂布泪膜,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楚。正常眨眼频率是每分钟10~20次,但是如果过于频繁眨眼,可能是眼睛发出的求助信号。

频繁眨眼可能的常见原因及对策

第一,干眼症。眼球表面有一层泪膜结构,它由水、油脂、黏蛋白三层结构构成,帮助保持眼表湿润、角膜光泽。泪膜的健康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健康的眼表结构,也就是分泌水、油脂、黏蛋白的各器官结构健康、数量充足;二是合理频次的眨眼动作,来适时涂布泪膜。若看屏幕过于专注,忘记眨眼,使得眨眼频次减少就可能造成泪膜不稳定。随着使用手机、电脑等的场景增多,干眼症患者越来越多。症状轻者,减少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多闭眼休息、热蒸汽熏蒸、配合人工泪液点眼等可得以缓解;重者需要眼科就诊,给予专业的眼表分析检查、药物熏蒸、睑板腺按摩以及睑板腺激光治疗等,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第二,结膜炎,伴有眼痒、眼红、分泌物增多。区分细菌性、病毒性、过敏性等具体致病原因,给予对应药物点眼,可缓解。若是过敏性结膜炎,常具有明显季节性,对某些特定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等,应用抗过敏药物(如奥洛他定滴眼液、色苷酸钠滴眼液等)的同时,避免揉眼,尽量避免接触致敏原;若是细菌性炎症引起的频繁眨眼,避免用脏手揉眼,可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或妥布霉素滴眼液点眼,睡前还可加用抗生素眼膏加强疗效;若是病毒性炎症引起频繁眨眼,可用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滴眼液点眼。若点药后症状未见减轻或反而加重,要及时眼科就诊,因为角膜炎早期症状与结膜炎类似,但更难治,并且若遗留角膜云翳、瘢痕,可造成视力永久损伤,必须更加重视。

第三,睑内翻和倒睫,伴有畏光、流泪,反复眼红,小朋友则表现为爱揉眼。倒睫程度不一,裂隙灯下观察睫毛接触角膜的程度,严重者需尽快手术治疗,避免对角膜产生不可逆的损害。目前佩戴角膜塑形镜是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措施之一,佩戴前需详细眼部检查,睑内翻和倒睫是佩戴角膜塑形镜的禁忌之一,严重者需手术矫正后方可佩戴,避免角膜反复发炎及损伤。

第四,屈光不正。由于近视、散光、远视等造成的视物不清统称为屈光不正,患者需通过频繁眨眼、眯眼调节以看清物体,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引起频繁眨眼。这类患者需检查视力、验光,青少年由于眼肌调节力强,需要散瞳麻痹睫状肌后验光,所得结果才准确可靠。屈光不正引起频繁眨眼的患者,建议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必要时配镜矫正屈光不正,视力提高后症状可缓解。

第五,抽动障碍症。这一病因多见于儿童,频繁眨眼可伴有皱鼻、清嗓子等,大部分是暂时性症状,与孩子压力、心情有关。家长应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及时儿科就诊,耐心疏导,切忌过分强调,勿训斥打骂孩子,绝大部分孩子症状会自行消退。

第六,眼睑痉挛或梅杰综合征。这一疾病由眼睑肌肉不自主抽动引起,重者引起“功能性盲”影响生活。很多患者由于眼睑痉挛频繁眨眼造成眼干涩、异物感而被误诊为“干眼症”,尝试过各种干眼症的对症治疗而无明显效果。轻度的眼睑痉挛,热敷眼周、加强休息都会缓解,重者可眼周注射肉毒素,可有效对抗痉挛,同时频繁眨眼引起的眼干涩症状亦会立竿见影得以缓解。

睑内翻和倒睫

本文中,着重介绍最常见频繁眨眼原因之一,且不及时治疗会造成角膜永久损伤的一类疾病——睑内翻倒睫。它是指睑缘位置向眼球面卷曲,导致睫毛生长方向异常,睫毛刺激角膜,引起异物感、流泪,轻者角膜上皮擦伤、剥脱,重者损伤角膜基质遗留角膜云翳、瘢痕,导致视力永久性下降。上睑、下睑均可发生。

睑内翻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退行性(老年性)及瘢痕性睑内翻。先天性睑内翻多见于亚洲人,和内眦赘皮、睑缘部轮匝肌发育过度、睑板发育不全有关;老年性睑内翻发生率较高,好发于下睑,与内外眦韧带松弛、皮肤萎缩失去张力、下睑睑板前轮匝肌向上方滑行压迫睑板上缘等有关;瘢痕性睑内翻与结膜或眼睑瘢痕收缩有关,多见于沙眼或眼睑外伤。其中仅有部分婴幼儿患者,由于鼻梁发育不全、颧面部饱满、睫毛柔软,可以观察或牵拉下睑对症治疗,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有减轻可能。其余类型睑内翻均需要手术治疗方可解决问题。

谈及手术,大家首先担心疤痕、外观、是否复发等。如果矫正量过大、下睑去皮过多,可能会造成下睑外翻、流泪、外观畸形。相反,若矫正量不足,可能很快会复发,睑缘再次内卷睫毛刺激角膜。手术设计以及手术量的抉择能保证手术效果,合理的切口设计、术中的精细缝合加上术后的科学护理,可以有效避免手术疤痕。

总而言之,只要选择专业的眼科整形医生,这属于眼科常见手术,安全性很高。做睑内翻倒睫手术还能同期解决内眦赘皮,治病的同时让眼睛更大更美,恢复期过后几乎无痕,手术疗效确切。如果是上睑的内翻倒睫,治病同时还能获得一双灵动自然的双重睑。

究竟是何种原因引起的频繁眨眼,如何治疗,建议眼科就诊,医生做简单的检查就能判断。■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