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儿童发热是家长来到医院就诊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儿童发热时,医生通常会建议患儿进行血常规+CRP的化验。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项检查呢?
血常规+CRP对于诊断和治疗儿童发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够帮助医生在结合病史及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大致判断出患儿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感染,也能够判断出患儿感染的严重程度。这些判断对早期评估儿童感染性疾病非常有帮助。
简单地说,如果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往往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如果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则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通过初步判断,医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
临床工作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医生如果遇到一个扁桃体化脓的发热患儿前来就诊,会普遍认为就是细菌感染导致的扁桃体发炎,会直接给孩子开具抗生素治疗。其实,同样症状的病因还有可能是EB病毒感染或腺病毒感染。
此时,血常规+CRP检验结果就有用了。如果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高,则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如果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高,而以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为主,则提示EB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
当然,血常规里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也不一定就是细菌感染。比如,很多流感患儿的血常规也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下降,临床医生容易被这一结果误导,以为是细菌感染而开具抗生素治疗。其实,儿童流感初期淋巴细胞数量下降通常与流感病毒的特性有关,因为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淋巴细胞,破坏它们的功能,导致细胞死亡,这种流感病毒直接攻击淋巴细胞的方式会在病程初期造成淋巴细胞数量下降。这时,我们就要结合CRP综合分析,如果这一指标基本正常或者稍微升高,则需高度警惕流感病毒感染。有条件的医院还会建议完善流感病原检测以确诊。
而儿童如果被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单纯疱疹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往往会升高。这是因为这些病毒通常引发的是细胞免疫反应增强。感染初期,清除病毒和控制感染所进行的免疫反应需要大量的淋巴细胞,特别是特异性对抗病毒的T淋巴细胞。
所以,儿童病毒感染后,血常规分类中的淋巴细胞比例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升高的。临床上还有很多腺病毒感染患儿的血常规早期也会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类似细菌感染),这可能与腺病毒感染导致组织损伤有关。如果抗生素初始治疗效果不佳且反复高热,应高度警惕腺病毒感染,必要时可行腺病毒核酸检测确诊。
还有部分具有呕吐症状的患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往往会增高,这是因为呕吐脱水、血液浓缩和应激性反应导致白细胞增高。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和细胞分类除了可以大致判断感染的类型和程度以外,其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还可以反映孩子是否贫血。如果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则常见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广东、广西以及海南等南方地区还需警惕地中海贫血。
血常规中的血小板计数对于评估孩子的凝血功能十分重要。如果血小板数量异常,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尤其是在发热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其他症状时。此外,通过观察血常规中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等其他指标,还能帮助医生发现一些特殊的疾病,如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
前文中好几处提到了CRP,那么到底什么是CRP?CRP就是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五聚体蛋白。在急性炎症或感染状态下,CRP水平会显著升高,主要由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产生,对炎症/感染过程的急性期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健康人血浆中CRP含量通常极低,血清CRP含量则为<5mg/L。人的身体在受到急性炎症反应刺激后,血浆中CRP含量会在6~48h内迅速上升,可明显升高至正常水平的100~1000倍。因此,CRP作为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标志物,能帮助医生判定人的身体是否在短时间内受到了炎症刺激。
那么,儿童发热多久后去化验血常规合适呢?孩子在细菌感染后,血常规中的白细胞12小时左右才开始上升,CRP升高也是要6~8小时后才开始,所以病程初期检测血常规及CRP的结果可能并不准确。即使超过了12小时,也不一定需要检测血常规及CRP,如果孩子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精神反应纳食可,没有出现高热持续不退或者其他并发症的话,可以观察、对症治疗为主;但婴儿及精神反应差的孩子,需要尽早完善血常规及CRP检测。
血常规化验在儿童发热的诊断中虽然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感染初期血常规可能还未表现出明显异常,而在感染进展后才有显著改变,所以有时候需要动态监测血常规和CRP;血常规只能提示可能的感染类型(细菌或病毒),但不能明确具体的病原体种类,如需确定,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病原学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
总之,血常规虽然只是一项简单的检查,但却能为医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儿童发热的病因,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健康。■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