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正常存在于脑室以及蛛网膜下腔内,位于软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对脑及脊髓具有营养、保护、支持等多种作用。许多神经内科疾病,包括脑炎、脑膜癌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发生后,脑脊液的生理、生化等指标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脑脊液检查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绝大部分脑脊液由侧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其余的少量脑脊液则来源于三脑室和四脑室的脉络丛。脑脊液的循环途径为,侧脑室中的脑脊液经室间孔先后进入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四脑室,最后经四脑室的中间孔和两个侧孔进入蛛网膜下腔和脑池。之后,大部分脑脊液经蛛网膜颗粒吸收至上矢状窦,回流入静脉。
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10~200毫升,平均为130毫升。脑脊液24小时可生成400~500毫升,即人体的脑脊液每天更新3~4次。病理情况下,如急性或慢性炎症、脑水肿时,脑脊液分泌明显增多,可达到每天5000~6000毫升。正常情况下,由于血脑屏障存在,血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只能选择性地进入脑脊液中。但是在病理情况下,由于血脑屏障破坏和其通透性增高,脑脊液的成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收集脑脊液一般采用腰椎穿刺的方法,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行侧脑室穿刺。腰椎穿刺包括诊断性穿刺和治疗性穿刺。其中诊断性穿刺指完善脑脊液生化、常规、细胞学等相关检查,还可注入显影剂等进行造影,以观察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系统的情况;治疗性穿刺主要是注入化疗药等治疗药物。
脑脊液的性状
脑脊液正常压力卧位时为80~180mmH2O,大于200mmH2O为颅内压增高,小于70mmH2O为颅内压降低。颅内压增高常见于颅内感染、脑水肿、颅内占位性病变、大面积脑梗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疝等。颅内压降低常见于特发性低颅压、脱水后、腰穿后低颅压、脑脊液漏等。
脑脊液正常情况下为无色透明的液体。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腰椎穿刺损伤时可见血性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脊液为均匀一致的血色,而穿刺损伤的脑脊液则为不均匀一致的血色,临床上一般用脑脊液“三管试验”对这两种情况进行鉴别。血性脑脊液离心后上清液如颜色变为无色,可能为新鲜出血;如离心后上清液变为黄色则提示为陈旧性出血。化脓性脑膜炎病情严重时脑脊液外观呈米汤样。弗洛因综合征指脑脊液呈黄色、离体后不久自动凝固为胶冻样的现象,这是因为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所致,常见于椎管梗阻。
正常脑脊液白细胞数为每升(0~5)×106个,多为单个核细胞。白细胞增多见于颅内感染,红细胞增多见于腰椎穿刺损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肿瘤细胞见于脑膜癌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
脑脊液蛋白定性通过“潘迪试验”来完成。潘迪试验的原理为利用脑脊液中球蛋白能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下沉从而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球蛋白含量越高反应越明显,但偶尔亦可有假阳性。
脑脊液的生化检查
一是脑脊液的蛋白质含量。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为0.15~0.45克/升。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吉兰-巴雷综合征、颅内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出血等。脑脊液蛋白质含量降低可见于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等。
二是脑脊液的葡萄糖含量。脑脊液葡萄糖正常值为2.5~4.4毫摩尔/升,为血糖水平的50%~70%。脑脊液葡萄糖含量增加常见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脑脊液葡萄糖含量明显减少可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以及脑膜癌病等。
三是脑脊液的氯化物含量。正常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20~130毫摩尔/升,高于血氯水平。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氯化物含量均降低,尤以结核性脑膜炎时明显。
脑脊液的特殊检查
第一,脑脊液的细胞学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以及肿瘤等具有重要辅助诊断意义。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见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病毒性脑膜炎时可见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结核性脑膜炎可见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混合性细胞反应;隐球菌脑膜炎亦表现为混合性细胞反应,并常可见隐球菌;颅内寄生虫感染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脑膜癌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恶性肿瘤脑膜转移等可见肿瘤细胞。
第二,脑脊液涂片和培养。这是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用于诊断脑脊液中的微生物感染。涂片检查主要用于快速筛查脑脊液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细菌。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初步结果,但阳性检出率相对较低。革兰氏染色对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抗酸染色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有重要帮助。墨汁染色阳性则是隐球菌脑膜炎诊断的金标准。 培养脑脊液的样本可以更准确地鉴定出微生物的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等。这不仅可以提供微生物的种类,还能进行药敏测试,指导临床用药。
第三,囊虫特异性抗体检测。最常用的方法为ELISA法,其敏感性为90%以上,特异性高达98%。正常人囊虫特异性抗体检测为阴性,脑脊液中囊虫特异性抗体阳性为脑囊虫病的重要辅助诊断。
第四,脑脊液的蛋白电泳。电泳带质和量的分析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前白蛋白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增高,在神经系统炎症疾病中降低;白蛋白降低主要见于γ球蛋白增高时;α球蛋白增高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早期;β球蛋白增高主要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γ球蛋白增高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第五,脑脊液的免疫球蛋白。正常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含量极少,IgG为10~40毫克/升,IgA为1~6毫克/升,IgM含量极微。脑脊液Ig增高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可见于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等疾病。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时IgG和IgA均上升,IgG升高更明显,结核性脑膜炎时IgM也升高。
第六,脑脊液的寡克隆带。脑脊液寡克隆带测定是多发性硬化的重要诊断指标,临床上检测的一般是IgG型寡克隆带。寡克隆带阳性亦可见于其他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第七,脑脊液的酶。脑脊液中各种酶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等含量均明显低于血清中的含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脑脊液中的酶含量可升高,但缺乏疾病诊断的特异性。
(作者单位:陕西省中医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