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丽萍 来源:科学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4-11-18 23:58:45
选择字号:
姑“息”养”瘤”使不得
谈肠息肉的早诊早治

 

肠息肉是常见的肠道疾病,但常因无症状而被忽视。本文通过实际案例,阐述肠息肉的概念、分类、治疗及常见误区,强调早诊早治的重要性。

68岁的李大爷,身体一直比较健康,今年社区健康体检,发现大便隐血,结果为两个“+”。社区医生建议李大爷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结果肠镜发现了多发性结肠息肉,最大直径约为2厘米。

看到报告,可把李大爷吓坏了, “息肉到底是什么?”“ 我好端端怎么就长息肉了呢?”“这么多息肉,该怎么处理啊? ”“听说割息肉和割韭菜一样,越割越多,到底能不能割啊?” 想必很多人有和李大爷一样的疑惑,那么,我们通过本文来认识一下肠息肉。

定义和分类

大家对于息肉这个名词肯定不陌生,而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隆起性息肉样增生的总称。通俗地讲,肠息肉就是光滑肠壁长的肉疙瘩。它们可以是单个或多个,主要分布在结肠,少数也分布在直肠。

根据息肉所在的肠段位置,可以称之为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不管部位如何,都可以统称为(结直)肠息肉。肠息肉的发病率较高,在老年人群体中肠息肉发生率可高达70%,而男女比例大致为2:1。

根据肠息肉的病理类型,我们可以简单将肠息肉分为两种:非腺瘤性和腺瘤性两种。腺瘤性息肉又进一步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腺瘤性息肉就是肠癌的癌前病变,90%的肠癌发生于腺瘤性息肉。在人体肠道内,它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体积增大、数目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

病因及临床表现

肠息肉的病因比较复杂,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诸如嗜好烟酒,高脂肪、缺乏新鲜瓜果蔬菜的饮食方式,一些基因突变或者其他遗传因素,还有各种因素导致的肠道炎症状态以及年龄增长都可能是促进肠息肉生长的原因。

大多数肠息肉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便秘或腹泻,甚至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症状,还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和李大爷一样大便隐血阳性。由于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肠镜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肠息肉至关重要。

治疗方法

部分肠道炎性息肉,可能随着炎症消退而消失。但是对于腺瘤性息肉,内镜下切除已成为常规的治疗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者,一般均可实现内镜下微创手术完整切除;若数目过多,也可分次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息肉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直径为5毫米左右、体积较小的息肉,内镜下通过活检钳或勒除器可实现直接切除。再大一点,直径小于2厘米的息肉,可以采用黏膜下注水,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这种方法可以整块切除较大息肉,减少残留和复发的风险。

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可以利用特殊高频电刀一次性完整切除,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切除较大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病变,甚至可以用于切除早癌。

对于已知性质为良性或低度恶性的扁平或宽基息肉,可以采用氩离子凝固术(APC)、高频电凝术等切除,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这些方法具有安全高效、术后愈合快的特点。

当然,内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而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还需结合术后病理的诊断,病理结果才是诊断的“金标准”。

另外,内镜下肠息肉治疗后的管理同样重要,患者应密切监测患者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此外,根据息肉的病理结果,应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和进一步治疗策略。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肠息肉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内镜医生可以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位置等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肠息肉越割越多吗?

肠息肉越割越多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相反,及时切除息肉可以有效预防其发展为肠癌。从小息肉发展到肠癌需要多久呢?一般从小腺瘤到大腺瘤,发生低级别瘤变,进而高级别瘤变再发生癌变,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0年。如果在癌前阶段,即大腺瘤、非典型增生期间发现并切除,基本可达到100%治愈,生存率和普通人无任何差异。这个阶段又称为“黄金早诊阶段”。腺瘤性息肉不赶紧拆除,才后患无穷。所以。发现有肠息肉,切不可“姑息养瘤”。

就这样,李大爷在麻醉肠镜下完成了多发息肉切除,术后1周一家人又欢聚一堂。值得警惕的是,李大爷术后病理提示部分息肉已经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也就是说差点就要变成癌了,所幸及时手术避免了癌变的可能。

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越来越多的肠癌可以在“襁褓”中被扼杀。最新的癌症报告显示,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排名第二的肿瘤,而肠镜是筛查肠癌最有力的武器。目前我国指南推荐常规体检人群可以在50岁进行肠镜检查。如果有肠癌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等的高危人群,建议首次肠镜检查提前到40岁,甚至更早。如果已经反复出现消化道症状及异常指标提示,包括不限于大便潜血阳性,推荐即刻进行肠镜检查。

面对肠息肉,大家不必恐惧,但也不应忽视,提高健康意识,适时进行肠镜检查及治疗,推动 “早诊早治”,共同构筑我们肠道健康的防线。

(作者单位: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梅陇院区〉消化内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