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消化道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并且具有早诊率低、治愈率低、5年生存率低的特点,导致医疗费用高。消化道癌早筛、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消化道癌主要有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我国人群发病的情况各具特点。
其中,食管癌方面,我国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国家,且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我国食管癌主要集中于六大区域,即华北太行山高发区、秦岭东高发区、鄂豫皖大别山高发区、川北高发区、闽粤高发区和苏北高发区。因此,我们应瞄准高危人群和重要因素,抢占食管癌防治的制高点,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在筛查技术上,人工智能联合食管细胞学用于社区筛查,准确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胃癌方面,其早筛、早诊、早治的关键在于聚焦高发区及高危人群,瞄准胃癌发生的关键因素,研发高质量筛查的新技术及其应用。我国胃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一我国胃癌的一级致癌因素,深入了解其感染规律;二是关注我国胃癌高发地区,掌握这些地区发病率的分布状况;三是积极开展关于我国居家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规律的研究,同时加大科普力度。此外,应规范胃镜操作流程与标准,以提高胃镜筛查质量,推广以基层为基础的胃癌筛查模式,深入基层开展胃癌早筛、早诊相关实践。为有效降低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应积极推广早期胃癌筛查的国内指南与专家共识意见,促进我国胃癌筛查在全国范围内的同质化和规范化发展。
结直肠癌方面,其早筛、早诊、早治的关键同样是聚焦高发区及高危人群,瞄准结肠癌炎癌转化的机制,提高筛查质量,降低漏诊率。当前,我国结直肠癌防治工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一是广泛科普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规律;二是明确我国结直肠癌的特点,为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治疗奠定基础;三是开展普及性息肉管理;四是提高结直肠镜筛查和治疗水平,通过改进技术和流程等办法降低漏诊率;五是借助人工智能辅助手段提高息肉识别率,以更精准地发现病变。■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