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肿瘤的治疗上,传统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肿瘤生长,但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和较大的副作用。近年来,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靶向肿瘤治疗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该技术具有精确、高效和微创的特点,为许多无法手术或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该技术将放射性同位素碘-125粒子封装在微小钛壳中,以“密封籽源”形式植入肿瘤内,通过碘-125在肿瘤内部释放的伽马射线有效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治疗效果。
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核心原理在于其释放的伽玛射线能够对肿瘤细胞形成精准辐射。与传统的外部放射治疗不同,外部放疗通常需要高强度的放射线照射,不仅对癌组织产生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损害周围的正常组织。
相对而言,碘-125粒子通过三维立体定向(TPS)计划系统,依据肿瘤的具体形态和位置,精准计算放射粒子的剂量及其在肿瘤内的分布。这种高度的靶向性使得肿瘤靶区可以接受到较高剂量的辐射,而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则被大幅度降低。在细胞层面,碘-125粒子能持续释放低剂量伽马射线。这种射线通过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DNA,触发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
此外,放射性粒子还能够电离体内的水分子,产生自由基,进一步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损伤。那些对辐射敏感的肿瘤细胞的死亡速度极快;而那些相对不敏感的静止期细胞,当它们进入分裂期时,在持续伽马射线作用下也会快速凋亡,无法继续繁殖。这种生物学机制不仅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也为肿瘤的局部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适应证广泛,尤其适合于那些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肿瘤。具体来说,适应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肿瘤患者,这类患者通常因为肿瘤的位置、大小或对重要脏器的侵犯而无法进行外科手术;其次,对于高龄、心肺功能受损的患者,他们可能因健康状况不佳而无法承受手术带来的风险;再次,预计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肿瘤残留的患者,碘-125粒子的植入可以有效降低复发风险;最后,对于外部照射效果不佳或失败的病例,这种治疗也能提供良好的补救方案;此外,对于化疗耐药的患者,这种治疗也能提供新的选择。
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实施过程相对简单且高效。首先,医生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并据此制订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医生能够精确计算放射粒子的剂量和在肿瘤内的分布。这一过程的精确性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功率和效果。手术过程中,患者通常处于局部麻醉状态,医生使用特定的器械将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内部。这一过程采用微创技术,因此患者的疼痛感相对较轻,术后恢复较快。手术完成后,患者一般会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没有出现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可以在几天内恢复正常活动。术后需要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并监测肿瘤的变化。
根据相关数据,经过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肿瘤控制率普遍较高,许多患者在治疗后获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在无法手术的患者中,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有效降低肿瘤的生长速度,延长患者生存期。此外,与传统放疗相比,这种治疗的复发率明显降低,这使患者的长期预后得以改善。
当然,治疗效果好坏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因此,治疗前医生会与患者充分沟通,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确保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此外,患者在治疗后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预后有着重要影响。
患者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治疗的有效性与人性化。接受过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反馈,手术过程中不适感较少,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短,能够较快回归正常生活。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为患者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感和生活质量。
此外,患者在经历了治疗后,通常会感受到身心的积极变化。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表示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这种良好的患者体验不仅提升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也增强了其应对疾病的能力。
展望未来,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发展前景广阔,有望在更广泛的肿瘤类型中得到应用。目前,科研人员正致力于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放射性粒子的靶向性和释放效率,以实现更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免疫治疗等,可能会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综合治疗效果。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预计这一技术将在处理更复杂的肿瘤中发挥作用,为更多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同时,科学家们也在持续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治疗成本,让这一新兴技术能够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总之,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逐渐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我们期待这一治疗方法能够在未来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