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日常门诊中,经常有家长向我们倾诉: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身体状况一直都很好,可自打上了幼儿园就成了医院的常客,三天两头生病,在家休息的时间加上到医院看病的时间比上幼儿园的时间还长。是不是孩子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
为什么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容易生病呢?本文中,我们就帮助各位家长分析这个问题。希望在打消各位家长疑虑的同时,也能帮助大家了解如何最大程度减少宝宝疾病的发生。
宝宝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系统)两大类。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屏障结构由皮肤、黏膜构成,皮肤、黏膜中能够分泌出杀菌酶和乳酸等杀菌物质,能够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进行有效杀灭。人体这种免疫系统是生来就有的,但其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均具有防御作用。然而,幼儿园宝宝皮肤和黏膜均较为薄嫩,容易受到损伤,屏障作用相对较弱。
特异性免疫系统是人出生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这种免疫功能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因而被称为特异性免疫系统,又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类。幼儿园阶段,宝宝皮肤、黏膜的保护作用较差,出生后与大多数病原体都是初次接触,尚未建立起特异免疫抵抗能力。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幼儿园的宝宝容易被病原微生物侵入,从而发生疾病。
宝宝活动范围扩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宝宝进入幼儿园之前,活动范围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家庭及周边有限的区域,并且时刻有家人精心看护,接触各种病原体机会相对较少。而进入幼儿园之后,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平日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宝宝从家庭环境进入幼儿园,进入全新的环境,对周围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什么东西都想用小手去触摸、用小鼻子去闻。这导致接触外界病原体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引发疾病的概率也就增加了,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意外伤害的可能。
生活方式改变导致情绪与心理变化
宝宝进入幼儿园会经历分离焦虑,这种心理压力会降低他们的免疫力。同时,不成熟的自主神经系统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躯体疾病。进入幼儿园之前的宝宝,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始终处在相对愉悦和舒缓的生活状态,心情愉悦、节奏舒缓,免疫力就相对较好。宝宝开始幼儿园生活后,生活节奏加快。在家里原本由家长协助完成的很多生活项目,如穿脱衣物、进餐、如厕等,在进入幼儿园后都要由宝宝独立完成。这对宝宝来说是新的挑战。
尽管园内有老师的协助,但毕竟每位老师要照顾多名儿童,不可能像在家中一样做到一对一帮助。例如,玩耍出汗后未及时补充水分,从外界较热的环境中进入开有冷气的室内未及时增加衣物等,都会增加宝宝生病的可能。还有些宝宝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方式改变而适应能力不足,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情绪和内心压力。宝宝经常表现为晨起不愿上幼儿园,在园内不愿意上厕所(憋尿、拒绝排大便),不愿意进餐,等等。这些压力及负面情绪对宝宝的身体健康都是不利的。
环境相对密闭,容易交叉感染
宝宝在居家环境中人口密度较低,处于相对宽敞的环境中,家人也会及时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宝宝进入幼儿园后,常常几十个孩子同处一室,空间相对狭小、通风不足。尤其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室内经常门窗紧闭,通风更加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一个宝宝发生了疾病,就会很快传染给其他宝宝。传染性疾病在潜伏期虽然没有症状,但已经具备了较强传染性,当临床症状出现时再进行隔离就为时已晚。这就导致幼儿园的宝宝往往成批发病,此起彼伏。
本文为大家归纳了幼儿园期间宝宝容易生病的四点原因。原因明确了,解决方案也就明确了。对于宝宝免疫力不完善,我们只能耐心等待,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免疫系统会逐渐成熟、完善。最需要家长做的是尽力帮宝宝做好进入幼儿园前的准备:一是培养宝宝自理能力,训练宝宝自己穿脱衣服、自己进食、自己如厕等。有较强自理能力的孩子在接触新环境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会大大减少新环境带来的压力,减少负面情绪;二是帮助宝宝识别环境中的各种危险因素,让宝宝知晓什么物品可以触碰,什么物品不能触碰,最大程度降低环境中危险因素带给孩子的伤害和不利影响;三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规律,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进餐,及时补充水分,良好的作息规律会让孩子的免疫力处于良好状态,减少疾病发生;四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其中手的卫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做到餐前和便后用流动水及时、充分地清洗双手,并且户外玩耍接触沙土及玩具后应及时清洗双手,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外界病原微生物对宝宝的侵害;五是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健康状况。
希望本文分享的一些小知识对大家有所帮助,让宝宝轻松度过三年幼儿园的美好时光,也让广大家长能够轻松应对,免去频繁就医给工作生活带来压力。■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