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是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一般认为成年人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约为25%,即约1/4 的成年人存在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是人体胚胎时期心脏房间隔的一个生理性通道,是胎儿发育所需的生命通道。胎儿出生后,随着左心房压力升高和肺动脉阻力降低,房间隔原发隔和继发隔互相靠近、融合,大多数人的卵圆孔在出生后一年内自行闭合。若3岁以上幼儿的卵圆孔仍不闭合,会在心脏的房间隔中部形成一个潜在的通道,称为卵圆孔未闭。
正常人左心房压力比右心房压力高 3至5 mmHg,卵圆孔处于关闭状态。卵圆孔原发隔为纤维样组织,薄且易摆动,继发隔为肌性组织,较厚。当长期或短暂右心房压力升高到超过左心房压力时,左侧薄弱的原发隔被推开,卵圆孔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right to left shunt,RLS),患者就可能会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
近年来, 随着对卵圆孔未闭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卵圆孔未闭引起各种各样的临床综合征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包括隐源性脑卒中、反常性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偏头痛、斜卧呼吸-直立型低氧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冠状动脉正常的心肌梗死及神经减压病等,其中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的脑卒中和偏头痛密切相关。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呼吸困难或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可能。
大多数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常因出现偏头痛和不明原因脑卒中就诊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当通过相关检查明确卵圆孔未闭诊断后,应联合心血管内科或心血管外科医生综合评价、共同商讨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诊断方法
对卵圆孔未闭的诊断有多种方法。发泡试验(cTCD)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主要方法之一。发泡实验即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又名 TCD 发泡试验。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筛查患者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RLS),包括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静脉瘘导致的RLS。其原理是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注射激活生理盐水,使用TCD设备监测脑血流时,若存在RLS,经颞窗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或单侧大脑中动脉可观察到微气泡,临床常用于筛查卵圆孔未闭及判断RLS等级。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操作简单、性价比高、无痛苦,但该检查会受肥胖或肺气过多的干扰,检出率不高,且难以测量未闭的卵圆孔的大小。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金标准”和首选方法。主要是将食管探头从食管内插入到心脏后方的左心房周围,从而观察心脏内部是否存在病变。该检查属于半创伤性检查,类似胃镜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有恶心、呕吐等不适表现,所以检查前需要患者禁食、禁饮。
右心声学造影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TT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TEE)。这种方法将振荡生理盐水产生的微气泡作为造影剂,因振荡微气泡不能通过肺毛细血管网,只能显示右心腔,可清晰显示卵圆孔未闭处分流的大小及方向,故可借此判断是否存在心内分流及肺内分流,是目前诊断卵圆孔未闭及判断RLS等级的常用检查方法。
此外,还有其他影像学检查,包括心导管造影、CT血管成像或心脏核磁共振等。
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
卵圆孔未闭的治疗应根据危险因素的高低进行个体化评估、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
其中,药物治疗主要为抗栓治疗,包括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都属于抗栓药物治疗方案,但孰优孰劣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传统的外科经胸手术缝补卵圆孔创口大,并发症多,基本已被卵圆孔未闭经皮封堵手术所替代。
目前认为,对于具有不明脑缺血事件发生病史,存在右向左分流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应该采取介入封堵治疗,检出右向左分流并评定其分流量的程度是判定卵圆孔未闭患者的关键。
微创介入封堵是经皮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术。该手术已问世20余年,是成熟的卵圆孔未闭治疗方案,是一种安全、经济的介入治疗手段,用特制的封堵器阻断分流。
封堵治疗后,应注意避免受凉感冒,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术后早期,封堵术后第二天就可下床活动。手术后遵循医嘱,坚持服药3至6个月,临床医生根据复查结果调整用药时间,切勿自行停药。术后1个月内,需避免剧烈运动,避免着凉感冒,注意加强营养等,1个月后经过医生评估复查结果后,可以开始适量进行运动锻炼,循序渐进,切记不可突然进行剧烈运动以及重体力劳动等。出院后第1月、3月、6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了解封堵器位置、有无封堵器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等情况发生。
经皮封堵术已经成为治疗卵圆孔未闭常规治疗手段。随着第一代、第二代封堵器的临床广泛应用,第三代生物完全可降解封堵器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随着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兼顾安全有效性、生物相容性、价格合理性的设备应用于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使更多患者获益。■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