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肿块是广大女性心中的梦魇。尤其是近年来,乳房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时可能危及性命。因此,我们需要对乳房肿块进行全方位了解。
乳房由腺体、导管系统、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等构成。作为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之一,引发乳房肿块的原因很多,通常包括乳腺增生症、乳腺炎、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恶性肿瘤等。
对于这些乳腺疾病,我们应当如何面对?
乳腺增生症是引起乳腺肿块的常见因素之一。乳腺是雌激素的靶器官之一,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因各种因素升高时,雌激素会作用于乳腺组织,刺激乳腺细胞增生,从而形成肿块。这些肿块通常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并且缺乏包膜。除了触及肿块,乳腺增生通常也伴随乳房疼痛等症状,并且随月经周期波动。月经前期,体内雌激素水平逐渐增高,乳房就会肿胀;月经后,雌激素水平很快下降,胀痛就会明显减轻。应当注意到,乳腺增生症可能与肥胖、不良情绪、压力过大等生活方式有关。
乳腺炎最常见于哺乳期妇女,即哺乳期乳腺炎。当然,乳腺炎也可以发生于非哺乳期女性和男性。炎症导致乳房疼痛、肿胀、发热和发红。哺乳期乳腺炎可发生于哺乳期的任何阶段,由乳汁淤积、细菌入侵导致,可反复发作,甚至进展为乳腺脓肿。近年来,随着卫生知识的普及,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较前期有所下降,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则呈上升趋势。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病因不明、非细菌性、有自限与自愈过程的乳腺良性疾病,主要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以乳腺肿块及乳腺脓肿为主要表现,后期形成周围瘘管、窦道或溃疡而迁延不愈,自然病程久且易复发。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可能与乳腺导管扩张、乳头内陷或畸形、外伤性脂肪坏死、厌氧菌的特殊感染等有关。
常见乳腺良性肿瘤包括纤维瘤、乳管内乳头状瘤、脂肪瘤等。纤维腺瘤多见于青年妇女,可能与乳房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有关。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大多为单发性,少数为多发,肿块增大缓慢,活动度良好。乳管内乳头状瘤好发于中年妇女,具有一定的癌变率,常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且以自发的、无痛性血性溢液居多,原因是肿物距乳管口近,分支脱落或挤破出血;或可扪及乳晕部肿块,且按压该肿块时可自乳管开口处溢出液体。乳管内乳头状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孕激素水平低下、雌激素异常刺激有关。脂肪瘤则可发生在机体任何有脂肪的部位,通常是由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的良性孤立肿瘤,一般位于乳房皮下脂肪组织内,多为单发肿块,质地柔软,边界清楚。脂肪瘤好发于中老年人,肥胖者更多见。
乳房交界性肿瘤是指一种组织形态、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既具有良性肿瘤特征,也具有恶性肿瘤特征,所以叫交界性肿瘤。其生长缓慢、复发迟,类似良性肿瘤,但又可以发生转移,只是浸润和远处转移发生率较低。部分肿块之前生长缓慢,但短时间内可迅速增大,边界清晰或不清晰、质地较硬,肿块巨大时可见皮肤表面溃疡或侵犯胸壁。
乳房恶性肿瘤就是我们常说的乳腺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程呈进展性,肿块坚实,边界不清。乳腺癌与皮肤粘连时,轻抬乳房可看到皮肤凹陷,就像是酒窝;累及淋巴管引起淋巴回流障碍时,出现真皮水肿,皮肤呈现“橘皮样”改变;侵及乳头和乳晕时,会引起乳头回缩、内陷。此外,乳腺癌还可伴随疼痛、炎症等。
当前,乳腺癌的病因仍不明确,年龄增长是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高峰年龄段在45~55岁,早于西方发达国家,且近年来年轻女性罹患乳腺癌愈发常见。因此,我国推荐从女性35岁开始进行乳腺癌筛查。此外,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晚婚、晚育、本身雌激素水平高、滥用避孕药、更年期及绝经后长期激素替代治疗、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癌患者的另一侧乳房、既往有胸部放疗史、既往诊断重度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过于肥胖、长期高脂肪饮食、吸烟、酗酒、长期紧张焦虑、抑郁、熬夜均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常规体检中或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后,应及时就医。既往有良性肿块,但感觉短时间内生长迅速,也应立即就医。患者可就诊于乳腺专科、甲状腺乳腺外科或普外科,部分患者会因“胸部肿物”,常误就诊于胸外科。就诊后医生首先询问病史,然后对乳房肿块进行体格检查。为了进一步判断乳房肿块性质,医生经常会进行更多的检查,常用的检查有超声、乳腺X光检查(钼靶检查)。乳腺磁共振是一种医学影像新技术,扫描速度快,敏感度高,适合特定人群。乳房肿块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检查,可采用穿刺或切检的方式取出一部分肿块,在显微镜下观察(活组织检查)。诊断明确后,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乳腺疾病诊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