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宏 周怡彤 富学林 来源:科学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4-9-5 17:40:7
选择字号:
溺水救治:挽救生命的关键步骤
夏天到了,无论是海边嬉戏、泳池畅游,还是山间溪流边的清凉一夏,水总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但在这份清凉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溺水。
每年,溺水事故都会夺走许多宝贵的生命,尤其是孩子们更容易成为受害者。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溺水?在不幸发生时如何正确施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溺水急救的科普世界,学习守护生命的简单方法。
溺水,简单来说,就是人掉进水里后,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呼吸,最终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它不像电影里的惊险镜头那样大喊大叫、挣扎不停,很多时候,溺水者可能只是静静地漂在水面,看起来像是“在休息”,但实际上已经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识别溺水的迹象,包括头部时沉时浮、眼神呆滞、嘴巴半张却发不出声音等。
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治疗。要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尽量在有人看管、有救生员的正规游泳场所游泳,避免去野外的河流、湖泊等自然水域,那里可能隐藏着暗流、漩涡等危险。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学会游泳。游泳不仅能带来乐趣,更是关键时刻的自救技能。在下水前,先了解水域的深度、水流速度等基本情况,避免盲目下水。尽量不要单独去游泳,最好有朋友或家人陪同,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相互照应。使用救生圈、浮板等,它们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不幸发生溺水事故,我们该如何进行急救呢?以下是几个关键步骤:一旦发现有人溺水,首先要大声呼救,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施救前,要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环境条件,确保自己不会陷入危险之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救生设备如救生圈、竹竿等进行救援。如果必须下水救援,要采用正确的入水方式,迅速而稳定地接近溺水者,并将其带离水面,注意避免被溺水者抱住或拖入水中。将溺水者平放在安全的地方后,立即检查其意识和呼吸情况。如果溺水者有意识且呼吸正常,可先进行保暖和安抚;如果溺水者无意识或呼吸停止,则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按压时双手交叠放在溺水者胸骨下半部,用力向下按压约5至6厘米深,每分钟至少按压100至120次。同时保持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30比2,即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要持续观察溺水者的反应,并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不要轻易放弃救援,因为每一秒都可能关乎生命的存亡。
成功将溺水者从生死边缘拉回来后,我们的工作并未结束。后续的观察与妥善处理同样重要。首先,即使溺水者恢复了呼吸和心跳,也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因为溺水可能导致肺部感染、脑损伤等严重后果,而这些伤害可能不会立即显现。在医院,专业的医护人员会对溺水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治疗,确保其身体各系统逐渐恢复正常。同时,家属和亲友也需要给予溺水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溺水事件不仅对身体造成伤害,还可能对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心理疏导和康复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与心理专家的沟通,帮助溺水者及其家人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逐步走出阴影,重建生活的信心。
每一次溺水事故的发生都是对社会的警示。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我们需要持续努力,深化预防溺水的各项工作。
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介,如电视、广播、网络、社区宣传栏等,广泛传播溺水预防知识。特别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游泳安全课、模拟救援演练等,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水上救援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救援体系。这包括增设救生员岗位、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等。同时,加强与民间救援组织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溺水等突发事件。
在公共水域和危险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围栏、救生浮标等安全设施。这些设施不仅能够提醒人们注意安全,还能在紧急情况下为救援工作提供便利。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溺水预防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开发智能救生设备,如可穿戴式救生衣、自动漂浮装置等;利用无人机、水上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进行水域巡查和救援;建立溺水预警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溺水风险区域和时间,提前采取措施预防溺水事件的发生。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水域和游泳场所的监管力度,确保安全设施完备、救生人员到位。同时,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以儆效尤。
溺水事故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完善救援体系、推广安全设施、科技助力预防以及加强监管与执法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共同筑起一道坚实的溺水防线。让我们携手并进,为每一个生命的安全保驾护航。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享受水带来的清凉与快乐,而无须再为溺水事故而担忧。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