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过度通气综合征(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 HVS)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临床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呼吸频率和深度的过度增加,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水平显著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胸痛、心悸、麻木、手足抽搐以及焦虑和恐惧感。其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心理因素、病理因素等,通常由情绪应激或急性焦虑触发。通过正确的呼吸训练和放松技巧,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此外,针对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也是治疗的关键。尽管过度通气综合征不会直接危及生命,但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患者能够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应当警惕的是,怒气值上升可能会“爆表”!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因为与他人争吵时情绪激动、崩溃大哭,从而出现头晕、手脚发麻、感觉喘不过气呢?
新闻中常常会有类似报道:“一位母亲辅导儿子写作业被气到大口呼吸,双手抽搐呈鸡爪样等症状,最后被送至急诊。”在一档广受欢迎的节目中,一位嘉宾曾表示:“自己被确诊了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双向情感障碍,有时会因为情绪激动而喘不上气。”那么,为什么会频频出现这种状况?现代医学对这种症状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即典型的过度通气综合征,也称为呼吸性碱中毒。今天,本文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过度通气综合征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过度通气综合征?
过度通气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诊科疾病,也可称之为高通气综合征。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呼吸中枢调节异常,过度通气超过生理代谢所需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与情绪有着紧密的联系。
该病发作时,人们会感到呼吸困难、心悸、气促、出汗、伴有肢体麻木等,严重的可有晕厥抽搐。这主要是由于人感觉不到呼吸而加快呼吸,导致体内二氧化碳不断被排出而浓度过低,引起继发性的呼吸性碱中毒等症状。
什么原因会引发?
多种原因会引发过度通气综合征。
心理因素是其中之一。比如,焦虑、压力、恐惧等情绪因素可能导致过度通气,常见于癔病发作的患者。
同时,一系列病理因素也是可能的诱因。比如,发生代谢性过程异常时,甲状腺机能会亢进并发热,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增高,通气可明显增加,超过了应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低张性缺氧时的通气过度是对缺氧的代偿,但同时可以造成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常见于进入高原、高山或高空者。此外,有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右至左分流增加而导致低张性低氧血症也能出现过度通气。
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也会引起过度通气综合征。包括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血管意外及颅脑损伤等在内的患者中,有的患者呼吸中枢受到刺激而兴奋,从而出现通气过度。
水杨酸能直接刺激呼吸中枢使其兴奋性升高,对正常刺激的敏感性也升高,因而出现过度通气。
革兰阴性杆菌进入血循环繁殖的患者,在体温血压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即可出现明显的通气过度。
肝硬化有腹水及氨气升高者可出现过度通气。
代谢性酸中毒突然被纠正也是诱因之一。例如,使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中碳酸氢根的浓度迅速升至正常,但通过血脑浆屏障很慢,约12~24小时,此时脑内仍为代谢性酸中毒,故过度通气仍持续存在。
妊娠反应期间可因呕吐、饮食不足等原因发生酮症酸中毒,妊娠反应期过后则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有时引起手足搐搦的症状。
发生时该如何应对?
当过度通气综合征发生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才能最大限度保护自己?
一是户外急救措施。可以利用周围环境中的纸袋或水杯等物品罩住口鼻,重复吸入自己吐(呼)出的二氧化碳,提高血液二氧化碳浓度,减少二氧化碳的呼出和丧失;进行腹式呼吸、缓慢呼吸,通过减慢呼吸频率,减少或消除过度通气的倾向性。腹式呼吸的方法是选择端坐位或坐位的姿势,保持上半身直立、肩部放松,将双手相叠轻轻放置在腹部,以感受腹部呼吸。吸气时,将腹部慢慢鼓起,使用鼻子深吸气,嘴巴紧闭,确保空气全部进入腹(肺)部后,再通过嘴慢慢将气体呼出,腹部也慢慢回缩。同时应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以减轻此症状。一般可通过以上方法自行缓解,症状严重时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二是院内急救措施。采用面罩限制通气,重复吸入面罩内的二氧化碳,纠正低碳酸血症;向患者及家属简要解释症状与过度通气之间的关系,减轻其精神负担,消除恐惧心理;对于焦虑症状较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手足抽搐者可静脉适量补给钙剂以增加血浆钙离子(缓注10%葡萄糖酸钙10ml);如因感染、肝硬化等基础疾病所致,需积极防治原发病。
如何预防?
情绪控制和管理是预防过度通气综合征的重要方法。当感到紧张、焦虑或压力过大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必要时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预防过度通气综合征的发生。例如,我们可以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和学习腹式呼吸、每天坚持30分钟有氧运动等等,能更好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上述方法不仅仅能预防过度通气综合征的发生,也是我们维持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