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约为482.5万,死亡病例数达257.4万。2018年以来国家层面颁布系列政策全面推进癌症防治工作,政策明确指向解决我国肿瘤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指南规范执行不到位等痛点问题,旨在持续提升肿瘤诊疗质量水平、规范肿瘤诊疗行为。
以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为主线的国家肿瘤质控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六个方面进展。
一是落实“织网”行动,建立健全质控机构和协调机制。通过建立国家、省、地市、区县四级肿瘤质控中心和机构,构建完整的质量控制网络体系,经过10年努力我国肿瘤质控工作和管理质量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二是打造全国抗肿瘤药物监测平台,建立智能化质控体系,包括临床监测网和单病种质量监测系统,每年对大型医疗机构进行肿瘤诊治监测。监测指标从2019年的2类17项,扩展到2024年的3类66项。
三是夯实基础质控,提升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基础质控包括TNM分期等基本要素,目前已制定了十余个目标,未来将逐步增加监测指标,通过监测、评估、反馈机制,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实现质量安全的持续改进。
四是依托业内权威专家,全面开展肿瘤单病种质控工作。国家抗肿瘤药物监测网平台数据显示,肺癌、乳腺癌等六个高发癌种的相关指标均实现提升,提升率处于 1.4% 至4.3% 区间。
五是三级医院绩效考核将肿瘤质控工作纳入医院核心考核体系,开辟提升诊疗质量新路径,极大地推动了全国肿瘤诊疗规范化进程。
六是整合多维度数据,为临床实践与学术创新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已有1700万恶性肿瘤患者被纳入国家监测系统,是全球最大、数据质量最好的肿瘤数据库。通过数据支持专家开展科学研究立项,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培训,促进数字共建共享,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质控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通过早诊早治和质量控制,我国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从2005年的30.9%提升到2015年的40.3%,提高了近10%,未来通过继续发挥专家资源和大数据优势,中国肿瘤防治事业将惠及更多百姓。■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