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孩子突然哭闹不止、蜷缩身体、呕吐或排出果酱样大便时,许多家长会感到手足无措。这些症状可能指向一种儿科急症——肠套叠。
幸运的是,现代医学中有一项名为“空气灌肠”的技术,能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帮助孩子解除危险。
肠道也可能“打结”
听到“套叠”这个词,很多家长会很好奇:难道肠子还能互相“套起来”吗?简单来说,肠套叠就是一段肠子像“望远镜”一样,自己套进了相邻的另一段肠子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重合”。
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身上,是导致小儿急性腹痛常见的原因之一。肠道本来应该是畅通无阻地推动食物前行,一旦发生肠套叠,就像打了一个结实的“活结”,肠道中的食物、气体和液体都被堵住,孩子很快会因腹部疼痛、呕吐等症状而痛苦不堪,严重时还可能因缺血引发肠坏死,危及生命。
这些“警报信号”提示
肠套叠的典型表现是阵发性、周期性腹痛,孩子可能突然大声哭闹、脸色苍白,一会儿又缓解,反复发作。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早期吐奶或刚吃的辅食,随着肠道梗阻加重,孩子会吐黄绿色的胆汁,味道发苦。多数孩子还会出现血便,套叠的肠道因缺血渗血,血液和肠液混合后,形成暗红色、带黏液的大便,类似稀释的草莓酱(俗称“果酱样便”)。部分孩子出现腹部包块,如果轻轻摸孩子腹部,可能会摸到一个“腊肠样”的硬块,这是套叠的肠管堆在一起形成的,需要医生专业检查确认,家长不要用力按压。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为什么肠子会“自己套自己”?
发生肠套叠和儿童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婴幼儿的肠道神经和肌肉发育不成熟,肠道神经和肌肉还没“学会”协调工作,有时突然“乱蠕动”,把一段肠子推进相邻的肠管里。病毒感染或饮食变化也是导致肠套叠的主要诱因,轮状病毒、腺病毒感染,或是第一次吃新辅食时,肠道可能被刺激得“过度活跃”。还有少数儿童是因为肠管结构性问题,比如肠息肉、梅克尔憩室等,可能成为套叠的“起点”,它们会像“绳子头”一样,在肠道蠕动时被“拽”进另一端。
空气灌肠的出现
过去,肠套叠让许多家庭无比焦虑,一旦拖延,就有可能发展到需要开刀手术的程度。手术虽然能够解除阻塞,但对小小的孩子来说,创伤相对较大,恢复周期也较长。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医生们发现,利用空气这种安全又方便的“工具”,可以轻松帮助肠子“解开结”,让大部分孩子无需动刀即可康复。这项技术就是空气灌肠复位术。
空气灌肠方法之所以备受推崇,首先在于其“无创”特点。过去传统的“灌肠”多采用液体,操作过程较为繁琐,且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而空气灌肠只需简便的设备,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更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方法的成功率高达九成。
此外,空气灌肠操作过程一般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就能完成,对孩子来说免去了长时间的痛苦。最后,整个治疗过程都能实时影像引导,风险可控,家长无需为复杂的医疗细节担忧。
空气灌肠的治疗环节
空气灌肠过程具体会经过什么环节?首先,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状况,让孩子侧卧或平卧,协助其放松情绪,年龄较小的患儿需要让家长陪同安慰、制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将一个柔软的小管轻轻插入孩子肛门,然后连接到充气装置,缓慢注入空气。此时,影像设备开始“实时直播”,监测肠道里的状况。整个过程医生会严密控制气压,既要让肠道“结”能够顺利打开,又要确保肠道安全,不会因压力过大造成损伤。
当影像显示肠道已经完全复位,不再有“重叠”,医生会停止加气,撤出装置。治疗完成后,孩子通常需留观一段时间,确保没有再次“打结”或其他并发症才能离开医院。
空气灌肠的疼痛感一般较轻,大多患儿只会有短暂的不适或腹胀感,整体远低于手术等传统方式。再加上全程有影像监护,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和避免意外,安全系数非常高。极少数情况下,如肠套叠已持续时间较长或合并肠道损伤,才有可能出现并发症,比如肠穿孔等。对这部分高危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及影像显示,决定是否需要转换为手术治疗。整体而言,空气灌肠是医学公认的儿童肠套叠首选复位方法,优势明显。
治疗后需要注意什么?
成功复位后,孩子会逐渐停止哭闹,恢复进食和正常活动。但家长仍需密切观察24~48小时,包括是否再次出现腹痛、呕吐是否停止、能否正常排便。这些细节都需要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医生。
饮食方面,建议从清淡流质食物开始,如米汤或稀释的果汁,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持续嗜睡或腹胀加重,需立即返院检查。少数情况下,套叠可能复发,家长掌握基本症状识别知识非常重要。
适合所有孩子吗?
尽管空气灌肠具有显著优势,但并非所有肠套叠患儿都适用。如果孩子就诊时已经出现高热、腹部异常肿胀或休克症状,可能提示肠道已经坏死,此时需要紧急手术。
此外,反复发作的肠套叠或存在肠道先天畸形的孩子,也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前,医生会通过触诊、超声或CT检查确认套叠的位置和严重程度。家长需要配合提供孩子症状的详细信息,例如疼痛开始时间、呕吐次数和大便性状,这些信息将帮助医生评估是否适合进行空气灌肠。
预防肠套叠
虽然肠套叠无法完全预防,但一些措施可以降低风险。例如,按时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突然改变饮食习惯。对于反复发作的患儿,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肠道检查,排除息肉或憩室等潜在问题。
更重要的是,家长需要建立对急腹症的正确认知,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疼痛,突然的哭闹伴随呕吐、血便等症状时切勿自行喂药或热敷腹部,及时就医能为治疗争取黄金时间。
肠套叠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空气灌肠的诞生带来了一束温柔之光。只要家长早发现、早就诊,医院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便能帮助孩子轻松解困,恢复健康与快乐。 ■
(作者单位: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