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小明今年8岁,每到春季花粉飞扬的时候,他总是喷嚏不断、鼻子发痒,严重的时候甚至经常流鼻血。他的妈妈起初以为只是天气干燥引起的,直到有一天,小明在玩耍时突然鼻血不止,吓得全家赶紧带他去医院。医生告诉他们,小明的情况是典型的过敏性鼻出血,与过敏性鼻炎密切相关。
过敏性鼻炎会让鼻腔黏膜变得敏感而脆弱,就像一张被反复折叠的纸,稍有刺激就容易破溃出血。尤其是儿童的鼻腔结构尚未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听完医生的话,小明的妈妈意识到,单纯止血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源上预防和治疗。
传统“灭火”方法为何不管用?
确诊之前,小明的家人曾尝试过一些常见的止血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次,小明流鼻血时,奶奶让他仰头止血,结果反而让他呛咳不止,差点喘不过气来。其实,这种方法非常危险,血液倒流可能进入呼吸道,甚至引发窒息或肺部感染。
还有一次,小明妈妈随手拿了张纸巾塞进小明的鼻孔,希望能堵住出血点。没想到,第二天,小明的鼻腔更疼了,还出现了新的溃疡。医生解释说,粗糙的纸巾会损伤本就脆弱的鼻黏膜,不仅无法止血,还可能加重创伤。
后来,爸爸试着用冰袋敷在小明的额头上,希望能缓解出血。虽然鼻血暂时止住了,但没过多久又复发了。医生指出,这种做法只能短暂收缩血管,对鼻腔内部的炎症和出血问题帮助有限。最让家人担心的是,小明不得不长期使用麻黄素滴鼻液。然而,医生警告说,这类药物虽然短期内有效,但长期使用会削弱鼻腔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使病情更加复杂。
“防火”是关键
在了解了小明的情况后,医生为他制定了一套全面的预防和治疗方案,目的是从源头减少鼻腔黏膜受损的风险,真正实现“防火”。
首先,改造生活环境,远离过敏原。医生建议保持床品清洁,可每周用60℃的热水清洗床单和枕套,这样可以有效杀灭尘螨。为了避免鼻腔过于干燥,妈妈买了一个小型加湿器放在他的房间,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加强空调维护,家里的空调滤网定期清洗,防止积聚尘螨尸体和霉菌孢子。爸爸在客厅安装了一台带有HEPA过滤装置的空气净化器,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通过这些措施,小明的鼻腔不再那么容易受到刺激,晚上睡觉也舒服多了。
医生特别强调饮食的重要性,建议给小明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K和Omega-3脂肪酸,帮助鼻腔黏膜恢复正常功能。每天早上,妈妈都会准备一份“鼻盾能量杯”,里面加入切块的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菠菜叶(富含维生素K)和一小勺亚麻籽油(富含Omega-3)。小明很喜欢喝这杯绿色饮品,说它又甜又有营养;每周两次晚餐,妈妈还会做一道清蒸鳕鱼,既美味又能抗炎。一段时间后,小明的鼻腔黏膜明显变得更健康了。除了环境和饮食调整,还要养成好习惯,保护鼻腔健康,医生还教了小明一家一些实用的鼻腔护理技巧:正确擤鼻涕,每次感冒或者鼻塞时,小明学会了单侧交替轻柔擤鼻,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黏膜破裂;生理盐水清洗,每天早晚,小明都会用生理盐水喷雾清洗鼻腔,清除里面的过敏原和分泌物,同时滋润鼻腔黏膜;缓解瘙痒,如果鼻子发痒,小明知道要用指腹轻轻按压鼻翼,而不是直接揉搓鼻子,以减少刺激。经过一段时间注意后,他的鼻子出血次数明显减少了。
科学应对鼻出血
为了弄清楚原因,医生建议小明妈妈为小明建立一份“鼻出血观察日志”。通过记录每次鼻出血的时间、可能的诱因(比如天气干燥或空调开启)、出血的具体位置以及持续时间,小明妈妈发现小明的鼻出血大多发生在晚上,尤其是在开了空调后。这些详细的记录不仅帮助医生更快地判断了小明的情况,还让小明妈妈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比如在房间加湿器里放水、避免让孩子抠鼻子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鼻出血频率下降。一天晚上,小明的鼻血突然止不住地流,已经流了将近20分钟。小明妈妈尝试了冷敷和按压鼻翼但都没有效果,这让她非常紧张。情急之下,她想起医生之前提到过的“紧急就医指征”,如果鼻出血持续超过15分钟且无法自行停止,或者血块中混杂透明果冻样的物质,就需要立刻去医院检查。于是,小明妈妈赶紧带小明去了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小明的鼻腔内有轻微的血管畸形,幸好及时处理,排除了更大的风险。
小明后来参加了一个为期3个月的综合预防计划。这个计划包括饮食调整(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K的食物)、行为改善(避免用力擤鼻涕和挖鼻孔),以及定期监测鼻腔健康。3个月后,小明妈妈惊喜地发现,小明的鼻出血频率减少了80%,而且孩子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不少。
根据《中华儿科杂志》2024年的报道,像小明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研究显示,采用多维度综合干预策略的孩子,鼻腔黏膜屏障功能平均提升了近2倍,比单一方法更有效果。这说明,科学的预防措施确实能帮助孩子远离鼻出血的困扰。
通过小明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面对孩子的鼻出血问题,家长们千万别让孩子仰头或往鼻子里塞纸团,以防血液倒流或损伤鼻黏膜。家长的细心观察、及时就医和坚持科学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