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伟宏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30 15:11:13
选择字号:
ICU探视:科学守护重症生命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亲人被推进重症监护室(ICU)的那一刻,家属的心也被紧紧拴在了那扇紧闭的大门上。这里住着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充斥着滴滴作响的机器、生命垂危的患者和紧张的抢救过程。

ICU被人们认为是距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它既神秘又让人敬畏,因为这里有一扇24小时紧闭的门,严格限制人员进入。厚重的门内是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救治,门外则是家属们焦急等待的身影。

尽管家属希望能陪伴在患者身边,时刻了解患者最新病情发展,但监护室紧闭的大门却听不到他们的期盼。

“为什么就你们搞特殊化,不让我进去看我爸?”“你们这探视时间太短了,我待一下就走!”因为无法探视,家属的抱怨声经常在监护室门口响起,打破了医院的宁静。

为何ICU限制家属陪护?

重症监护室的无陪护政策并非冷漠,而是对脆弱生命的特殊保护。ICU患者常处于“免疫洼地”,一次普通的感冒病毒对他们来说都可能是致命威胁。家属日常接触外界环境,无意中携带的微生物,在普通病房可能无害,在ICU却可能引发灾难性感染。同时,因病情危重,患者常需要进行创伤性的检查和治疗,甚至手术,因此对环境洁净程度有较高的要求。人流量变大造成空气中细菌密度增大,通过呼吸道致呼吸系统感染或伤口感染。

此外,部分重症患者会携带耐药细菌等,这将会对家属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内,会要求家属穿好隔离衣,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精密仪器构成的“生命网”——呼吸机、血透机、心电监护等设备维系着患者的生命,但碰撞或干扰可能会中断治疗,延误抢救黄金时间;安静是良药,ICU患者需要深度休息以促进恢复,频繁探视产生的噪声、谈话会让患者无法安心休养,甚至强打精神回应家属,消耗宝贵精力。

家属的焦虑和悲伤可能会通过表情、语气传递给患者,加重其心理负担;而抢救场景也可能给家属带来心理创伤。

为避免部分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医务人员会根据病情,请家属陪护协助心理疏导,从身心两方面保障患者的健康。

如果家属像在普通病房一样陪护,医务人员将难以展开正确的无菌操作,增加患者感染发生的风险。在进行有创操作时,不少家属对其有担心、有疑惑,这会阻碍医护人员开展相关的诊疗及护理工作,增加病房管理难度,影响患者后续治疗。另外,危重患者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病情恶化就在瞬息之间,医务人员需要随时进行抢救工作,而病房家属过多,人声嘈杂,可能会耽误患者抢救时间。

探视时刻:家属是最关键的健康守门人

当家属获得宝贵的探视机会时,每一步防护都在为亲人筑起安全屏障,那么,如何有效正确利用这半小时探视时间?首先,遵守探视制度,“更衣三部曲”不可省。隔离衣、口罩、鞋套这三件套是进入ICU的必备“盔甲”,穿上它们能将外界微生物隔离在病房之外。特别提醒,普通棉布口罩防护力不足,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才是首选;手卫生是20秒的救命细节,进出门前后必须用速干手消毒液搓洗双手至少20秒,指缝、甲缘、手腕都要覆盖。这简单动作能降低60%以上交叉感染风险。

探视时要遵循“三不原则”:一是有感冒、腹泻等不适症状不进入(一个喷嚏可能携带百万病毒);二是不带入食物、鲜花等外源物品(表面易藏匿病菌);三是不触摸医疗设备、导管伤口(专业操作需无菌环境)。

在对抗原发疾病的同时,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还要面临另一个无形杀手的威胁——医院感染。在探视期间,家属应安慰并鼓励患者配合治疗,避免自身紧张焦虑影响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家属可为患者进行身体擦拭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患者长期卧床,可能会引起肢体肌肉萎缩,大小关节僵直,难以脱离呼吸机,延长住院时间。在探视期间,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早期的康复可改善肢体功能,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重症患者在镇静镇痛下神志昏迷,部分家属要求减少镇静镇痛用量,希望能与其沟通。首先,干预医务人员治疗这个行为是错误的。重症患者镇静镇痛的目的是减少其不适感受,如果在错误的时间苏醒,可能会导致前期治疗功亏一篑。约束不等于捆绑,家属探视时看见自己亲人被“五花大绑”会感到异常气愤,指责科室缺少温度,不够人性化。其实这是一种保护性约束,防止患者自伤或是他伤,确保有效治疗。重症监护室患者管道多会带来不适感,若未进行约束,容易造成管道脱落,将会延长住院天数、增加费用,甚至导致死亡。

当家属规范穿戴隔离衣,认真搓洗双手,隔着屏幕轻声鼓励时,已成为感染防控战线上的重要一员。每一份克制的探望,每一次规范的防护,都在为门内的生命争取多一分康复的希望。这扇暂时隔开亲人的门,终将在科学的防护和温暖的坚守中重新开启。

在ICU这个生死交界之地,医护人员与家属的默契配合,共同筑起了抵御感染的坚固长城。这需要理解、信任与专业协作。今天的每一个正确防护动作,都在为您所爱的人铺就一条更安全的康复之路。这里每一条看似冰冷的规则背后,都是对患者最大的爱护;这里每一点痛苦的经历,都是为了活着、更好地活着;这里每一份坚持,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