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25年5月,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WHA)正式批准全球首个关于肾脏健康的决议,将肾脏疾病列入全球优先关注的重大非传染性疾病(NCD)。决议敦促世界各国将肾脏疾病纳入国家卫生战略,扩大预防、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工作,并加强基层卫生保健服务。这份决议成为应对非传染性疾病和推进全民健康覆盖(UHC)的重要举措的决议。
随着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数量持续攀升,相关问题也日益增多。前些日子,一个令人警醒的病例让人印象深刻:一位患者在完成透析后回家洗澡时突然晕倒,所幸抢救及时得以好转。
这场意外的“凶手”并非单一因素,而是透析后身体脆弱状态下多种风险叠加的结果——低血压、电解质紊乱、血管调节功能异常、自主神经病变,以及环境变化(如水温、体位)带来的冲击。
这提醒我们,透析后的恢复期需要格外谨慎,看似简单的日常行为也可能潜藏风险。
急诊室的高钾血症
一家医院的急诊抢救室中,一名面色灰白、呼吸急促的中年男性被平车疾速推入。家属紧随其后,声音颤抖地向医生解释,患者在洗浴时突发四肢麻木、乏力,跌倒。医护团队迅速响应,心电监护显示T波异常高耸尖峭,紧急血液生化检测更显示血钾浓度赫然飙升至7.8 mmol/L,远超安全警戒线,患者需要紧急降钾治疗联合急诊血液透析缓解症状。
医生进一步追问病史发现,这名患者本就有糖尿病和肾病,长期透析,近期没能抵挡住美食的诱惑,接连数日摄入了口味浓厚的蔬菜浓汤等大量富含钾离子的食物。沐浴时,他仅用一条日常使用的普通棉质毛巾,潦草覆盖在手臂的内瘘上。温热的水流浸透了毛巾,内瘘则成为滋养致命细菌的温床。
透析人群的钾离子控制
对于肾病患者,尤其是依赖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群体,其肾脏已基本丧失了调节电解质平衡的关键能力,排钾功能几近衰竭。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生理状态。当外源性钾摄入过量,或者透析治疗未能充分清除体内蓄积的钾离子时,血液中的钾浓度便会如脱缰野马般急剧攀升。
钾离子是维持心肌细胞正常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键离子。当血钾浓度异常升高,它会直接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干扰心脏正常的电信号传导。这种干扰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特征性的T波高尖、PR间期延长、QRS波群增宽,最终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完全分离,引发致命性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甚至心脏骤停。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可能快如闪电,留给抢救的时间窗口极其短暂。
对比而言,高钾血症的早期预警信号往往微弱且缺乏特异性。患者可能仅仅感到手指、脚趾末端或口唇周围有麻木感、针刺感,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肌肉乏力、疲软,连日常的抬手、行走都变得费力。这些细微的不适在身体本就虚弱的状态下,极易被患者本人或家属忽略,误以为是劳累所致。然而,当症状进展到明显的心悸、心前区憋闷不适、呼吸困难,甚至意识模糊时,往往意味着血钾浓度已攀升至极其危险的水平,心脏随时可能停跳,生命危在旦夕。因此,透析患者及其照护者必须对任何细微的异常感觉保持高度警惕。
内瘘感染的长期风险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维系其生存不可或缺的血管通路。然而,这条生命线也异常脆弱,尤其是在接触水的情况下。许多患者和家属对沐浴时保护内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严重的防护误区。常见的错误做法包括使用普通毛巾、保鲜膜甚至薄的塑料袋来覆盖内瘘穿刺点,认为这样就能起到防水作用。殊不知,这些材料在湿润状态下,其物理屏障作用极其有限。
常见的棉质毛巾一旦被水淋湿,其纤维结构会迅速饱和水分,非但无法有效阻隔水流,反而会像一块湿海绵般,将水分长时间锁在内瘘穿刺点周围的皮肤上。与之相似的是,保鲜膜和塑料袋同样能够在薄膜和皮肤之间形成一个温暖、潮湿、密闭的微环境。这正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的良好繁殖条件。细菌在湿润的皮肤表面和穿刺针眼周围快速滋生繁殖。同时,沐浴时水流的持续冲刷以及毛巾与皮肤之间的摩擦,会机械性地将皮肤表面甚至毛巾本身携带的细菌,推送进尚未完全愈合的穿刺通道深处,直接侵入血管壁及周围组织。
内瘘感染一旦发生,其进展速度和破坏力往往超乎想象。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穿刺点周围皮肤轻微的红肿、疼痛或局部皮温升高,看似微不足道。但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可沿着血管壁、淋巴管或通过血流迅速扩散。短短数日内,轻微感染即可恶化为大范围的蜂窝织炎,局部组织红肿热痛剧烈,甚至形成脓肿。更凶险的是,细菌侵入血液引发菌血症、败血症,若细菌随血流播散并定植在心脏瓣膜上,将导致死亡率极高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对于血管壁本身已因反复穿刺而受损的内瘘,严重感染会进一步侵蚀、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这可能导致血管壁局部膨出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壁薄如纸,随时有破裂风险。最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是感染直接导致内瘘血管破裂,引发难以控制的大出血。透析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如使用抗凝剂、血小板功能异常),这使得止血变得异常困难,短时间内即可因失血性休克而致命。因此,内瘘感染绝非小事,每一次疏忽都可能开启一条通向灾难的路。
透析患者沐浴安全规范
透析治疗结束后4~6小时内是身体最脆弱的“红色警戒期”,绝对禁止沐浴,此时血压调节能力最差,任何外界刺激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沐浴时,内瘘肢体必须使用透析中心提供的、经过验证的专用防水护套进行严密包裹,确保完全密封,彻底隔绝水流渗透及摩擦损伤,普通塑料布、保鲜膜或湿毛巾等替代品均不可靠且风险极高。淋浴水温应调节至接近体温(约37℃),过热(高于40℃)会导致血管显著扩张诱发低血压,过冷则增加心脏负担。整个沐浴过程必须坐于稳固的防滑凳上进行,严禁站立淋浴,尤其要避免任何弯腰或突然起身的动作,这些极易诱发直立性低血压。
最后强调,对于透析患者而言,每一次沐浴都不是简单的日常清洁,而是一次需要高度警惕的“安全考验”。唯有将上述安全规范视为不可逾越的铁律,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医学原理,并一丝不苟地融入每一次沐浴实践,才能最大程度规避风险,确保生命安全。■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六医院血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