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酒在各类社交场合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欢庆时刻、日常聚会中,酒精似乎不可或缺。然而,酒精对健康的影响却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和严峻。
明确的一类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已将酒精列为1类致癌物,这意味着有充分证据表明其对人类具有致癌性。酒精进入人体后,大部分在肝脏代谢。首先,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醛,接着乙醛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变成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但当人体缺乏乙醛脱氢酶或饮酒过量,乙醛就会大量堆积。乙醛毒性很强,能直接损伤细胞内DNA,导致基因突变,同时干扰细胞正常修复机制,大大增加细胞癌变风险。
酒精与多种癌症发生密切相关。口腔癌和咽癌首当其冲,酒精直接接触口腔和咽部黏膜,长期刺激损伤,使黏膜反复受损,癌变概率大幅上升。食管癌也深受其害,酒精刺激食管黏膜,破坏保护屏障,让食管细胞更易受致癌物质侵害。此外,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也与酒精摄入紧密相连。
难以摆脱的成瘾
酒精具有成瘾性,背后涉及多个因素。生理方面,酒精会刺激大脑奖赏系统,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让人产生愉悦感。反复饮酒使奖赏系统对酒精敏感性增加,对酒精需求愈发强烈,逐渐形成成瘾性。
心理方面,长期饮酒易导致心理依赖,成为一种固定生活模式,一旦不喝酒,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便会接踵而至。
社会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视。在一些社会文化中,饮酒是社交活动和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这种氛围促进饮酒行为,无形中增加成瘾风险。
另外,遗传因素也发挥着作用。部分人天生对酒精代谢能力弱,酒精在体内易积累,成瘾风险更高。
酒精成瘾者对酒精渴望强烈,如同对食物和水的需求,且这种渴望往往持续终生。而且,酒精成瘾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常引发家庭矛盾、失业、经济窘迫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安全剂量为零
以往,人们常认为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甚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曾对饮酒量给出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成年女性不超过15克。如今,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这只是对过度饮酒行为的劝诫,实际上酒精安全剂量为零。
一项来自德国的前沿研究明确指出,酒精安全剂量为零。该研究驳斥了少量饮酒对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有预防保护作用的观点,指出即便存在少量饮酒的获益,也远不及它提升肝硬化、癌症、脑损伤等各种疾病风险的综合危害。
《欧洲心脏病学杂志》研究发现,在心脏健康方面,规律性少量饮酒比酗酒危害更大,更易增加房颤风险,且一周饮酒量每增加1毫升,房颤风险增加2% 。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布声明,酒精消费不存在安全量,无论喝多少都会影响健康。
不利心血管健康
酒精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复杂且矛盾。一方面,少量至适量饮酒,有研究表明可能通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好”胆固醇)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血小板聚集等机制,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保护作用,降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但这种观点存在争议,近期研究提示其保护效应可能被残余混杂因素夸大。
另一方面,大量饮酒或酗酒对心血管危害极大。长期大量饮酒是高血压重要危险因素,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会影响血压控制,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毒害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影响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引发酒精性心肌病,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症状。同时,酒精干扰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引发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等,增加血栓形成和栓塞风险。
此外,酒精促使甘油三酯合成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风险都显著增加。而且,饮酒还常与吸烟、肥胖、不健康饮食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心血管损害。
常见谣言
很多人认为红酒中含有的白藜芦醇等成分能软化血管。但实际上,要达到通过白藜芦醇起到软化血管等保健作用的剂量,需要大量饮用红酒,而大量摄入酒精带来的危害远超可能存在的益处。日常饮用红酒的量根本无法实现软化血管效果,且酒精还会对心血管等多系统造成损害。
喝酒后身体短暂发热,让人误以为能御寒。实则酒精使血管扩张,加速身体热量散失,且饮酒削弱身体调节体温能力。在寒冷环境中,酒不仅无法真正御寒,反而增加失温、冻伤等风险。
不少人觉得喝酒后更容易入睡,便认为喝酒有助于睡眠。但实际上,酒精对睡眠的影响是负面且复杂的。酒精确实可能让人更快进入睡眠状态,但它会严重干扰睡眠结构。正常的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其中快速眼动睡眠与记忆巩固、情绪调节等密切相关。酒精会抑制快速眼动睡眠,使这一重要的睡眠阶段缩短或减少,导致睡眠质量大幅下降。而且,随着酒精在体内代谢,其镇静作用逐渐减弱,会使睡眠变得断断续续,容易在夜间频繁醒来,醒来后也更难再次入睡,第二天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疲劳等不适。长此以往,会严重扰乱生物钟,降低睡眠效率,甚至引发慢性失眠等睡眠障碍,对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酒精对健康危害有很多,从致癌风险到成瘾性,从无安全剂量到对心血管复杂影响,再到糟粕酒桌文化的推波助澜以及各种误导性谣言。为了自身健康,我们应正确认识酒精,理性饮酒,最好做到不饮酒,同时积极抵制糟粕酒桌文化,营造健康的社交环境。■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