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每一场溺水的悲剧都令人心痛。那么,发现有人溺水如何实施急救?如何避免溺水事故?掌握科学的急救技能和预防知识,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溺水流行病学
溺水的标准定义是由于浸没或浸入液体而导致呼吸障碍的过程。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3万人死于溺水,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因溺水而死亡,其中未成年人占95%以上。溺水已成为1~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高危年龄段为1~4岁和11~14岁。溺水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不仅对个体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可能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情感创伤和经济负担,并对社会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如何施救急救
发现有人溺水,应该怎么办?首先是呼叫旁人帮忙或拨打120。切记在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进行施救,盲目施救不可取。
其次,对于未接受过正规水上救援训练的施救者,应尽量从安全位置实施救援,例如伸手拉住溺水者、向其抛掷绳索或漂浮物,或划船接近施救,避免贸然下水,以防自身陷入危险。而对于接受过正规水上救援训练的施救者,应根据自身训练水平,在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和安全装备的前提下,开展水中救援行动。若现场配有专业救援设备,施救者应熟悉其存放位置和使用方法,并在救援过程中正确使用,以确保救援效率和自身安全。
如何进行心肺复苏
阻止低氧血症的发生是溺水施救的核心,因此如何成功地向大脑供氧至关重要。为此,专业救援人员应在初始复苏时优先考虑建立气道和提供氧气,心肺复苏救援顺序为A-B-C,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其中,开放气道指将溺水者头偏向一侧,清理其呼吸道(口鼻内的水草、泥沙等)。人工呼吸指将患者鼻孔捏紧,用自己的嘴巴完全包住患者口唇,口对口往里吹气2~5次,每次吹气持续1秒,同时观察其胸廓起伏。胸外按压指将双手掌根重叠置于溺水者两乳头连线中点,手指交叉扣紧,保持肘关节伸直,快速向下进行按压,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5~6厘米。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立即予以2次人工呼吸,以30:2的比例对溺水者持续实施心肺复苏。直至溺水者恢复意识和心跳呼吸。
需要注意的是,不正确的人工呼吸可能会延误救治并导致胃胀气和肺误吸。因此,对于未受培训、无法和/或不愿意进行人工呼吸的旁观施救者,可以只进行胸外按压。
AED与腹部冲击
ADE即自动体外除颤仪。心肺复苏指南中强调,心率具有可电击条件的病人,应尽早除颤,提高抢救成功率。溺水时,具有可电击条件的情况很少见,在溺水复苏的最初几分钟内常常不需要使用AED,维持呼吸道通畅反而是最关键的环节,所以不要为了除颤而延误通气。
解决通气和氧合问题后,可以在溺水患者复苏期间使用 AED。需要强调的是,AED不应在潮湿环境中使用。
在某些情况下,少量水可能被吸入肺部,引发肺不张、直接的细胞损伤以及肺水肿。即使在意识丧失后,人体仍可能通过反射将水从下咽部吞入胃内。
在溺水者的复苏过程中,上呼吸道常被水或呕吐物堵塞。此时,应采用吸引技术清除气道异物,而不应使用腹部冲击(如海姆立克法)。因为腹部冲击可能导致通气延迟、加重呕吐,且无法有效清除气道内的液体,因此不推荐用于溺水复苏。
水中复苏
水中复苏被定义为尝试为仍在水中的溺水患者提供通气。有研究显示,接受水中复苏,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溺水后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也得到显著改善。
但水中复苏仅仅适合受过充分培训、具备能力和设备的专业救援人员实施。水中条件必须足够安全,以便救援人员执行水中复苏。
需要强调的是,不要尝试在水中进行胸外按压,应尽快安全地救出所有没有脉搏的溺水患者,以便尽早开始有效胸外按压和通气。
如何预防
预防远胜于急救,预防比救援或治疗溺水者更有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溺水的预防措施包括评估自身健康状况、提高游泳能力、使用救生装备以及相关区域进行安全防护等。
第一,评估自身健康状况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患有冠心病、自闭症或癫痫等疾病的人群,溺水风险及溺水死亡率显著升高。因此,患有此类疾病或其他影响运动能力或意识状态的健康问题者,在参与游泳或水上活动时应格外谨慎,充分评估风险。特别是癫痫患者,其溺水风险极高。在无专人直接监护的情况下,应避免下水游泳,以防止突发抽搐导致意外。安全第一,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充分认知与重视,是预防溺水事故发生的重要前提。
第二,提升游泳能力是预防溺水的关键。通过系统学习和发展游泳技能,个人能够更好地判断水域风险,做出正确的安全决策,从而显著降低溺水风险。所有参与水上或水边活动的人员,至少应具备基本的水中生存能力,例如能将头部保持在水面以上、持续踩水,并连续游进25米。此外,只有在接受针对特定水环境(如激流、深水或开放水域)的专项游泳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应应对技能后,方可进入高风险水域活动,以确保自身安全。
第三,正确使用救生装备是保障水上安全的重要措施。常见的救生装备包括救生衣、手动或自动充气装置、氯丁橡胶潜水服等。其中,救生衣是目前唯一具备明确伤害预防证据支持的防护设备。研究表明,在86%的溺水事件中,遇难者并未穿着救生衣。大量数据也证实,正确使用救生衣能显著降低划船事故中的死亡率。因此,参与划船活动或任何建议使用救生衣的水上运动时,应始终穿戴符合当地安全标准且正确合身的救生衣,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生存机会,防范意外发生。
溺水是一个从无明显症状到严重损伤甚至死亡的连续过程。其救治的关键在于迅速逆转脑缺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及时开放气道并进行有效通气,以保障大脑的氧气供应。因此,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是现场急救的重中之重。
掌握科学、正确的溺水急救知识,关键时刻或许就能挽回一条濒临逝去的生命。然而,再及时的抢救也难以弥补悲剧的发生。预防远胜于救治——提高安全意识,落实防护措施,才能真正让欢笑与安全同行,远离溺水威胁。■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