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医生,我是不是该一直躺着,不动,才能恢复得快一点?”王阿姨眼神里满是焦虑,这是她刚做完宫颈癌手术后的第一天。很多人都觉得,一旦得了癌症,就得静养,千万不能动,整天胡思乱想,一点信心都没有。这些观念,可能正在悄悄拖慢患者的康复速度。本文以患者王阿姨的故事为例,聊聊宫颈癌患者的护理如何做才更科学,让患者恢复得更快。
王阿姨的“静养风波”
王阿姨今年58岁,确诊宫颈癌早期后,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后,她什么都不想做,就想“躺平”。“别让我起来走路,我怕伤口裂开。”她这样对护士说。可不到两天,她就开始觉得下肢胀痛、胃口不好,甚至一动就头晕。护士轻轻地告诉她:“王阿姨,其实,适当动一动,反而能恢复得更快。”她半信半疑地试着每天在床上活动一下脚踝、抬抬腿、深呼吸。几天后,她不仅胃口好了一点,连晚上都睡得更香了。那天早上,她第一次自己下床,扶着家属的手,慢慢在病房门口散了几步。她笑着说:“原来不是越躺越好,而是越动越有劲儿。”
术后第一阶段:轻轻活动,不求快
刚做完手术的1~2周是身体最脆弱的时期,这时候不能强迫自己走得远或者做剧烈运动。但像王阿姨这样做点踝泵、抬腿、深呼吸的动作,就很有帮助。这些简单的小动作,就像给身体按下“启动键”,能帮我们预防静脉血栓,促进血液循环,还能避免肺部感染。
恢复中期:慢慢走、多动手
到术后2~6周,王阿姨已经能下床走路了。她开始每天拉着老伴,在病区走廊散步,每次10分钟,后来慢慢增加到20分钟。“别小看这几步路,我感觉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她说。这个阶段慢慢散步、做做伸展操,让身体慢慢适应日常活动是重建体力的关键。
恢复后期:动得有节奏,活力满满
术后6周,王阿姨经医生允许出院了。她并没有完全躺回去,而是听医生建议,在小区里跳起了广场舞,甚至还报了个太极拳班。“我不是为了跳舞,我是为了活得有力气。”像王阿姨这样适当地做些有氧运动,比如快走、广场舞、骑自行车等,不仅能让身体更有力量,还能让心情更轻松。需要提醒的是, 身体不舒服就停下来,千万别逞强。有些人运动时突然头晕、出汗、胸闷,那说明运动量超了,要赶紧歇一歇,甚至去医院看看。
吃得对,恢复力才不会打折
“我都不敢吃东西了,怕吃坏了。”王阿姨在化疗时一度瘦了好几斤,整天说没胃口。她老伴一着急,给她熬了鱼汤、炖了排骨,可她一闻就想吐。“不是我挑,是我真的吃不下。”她苦笑着说。癌症治疗期间,人的胃口容易变差,尤其是做化疗时,还可能恶心、口腔溃疡、腹泻……吃饭变成了“受罪”。
怎么吃才对?第一,蛋白质不能少。身体要修复伤口、恢复免疫力,就得有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就像是身体修房子的砖头,没有它,伤口愈合慢,免疫力也跟不上。鸡蛋、瘦肉、豆腐、鱼类,都是优质蛋白的好来源。
很多宫颈癌患者在治疗期间会胃口差、咀嚼困难,要变着法儿吃进去。如果王阿姨吃不了整块肉,那就把鸡蛋蒸成细滑的蛋羹,加点肉末或牛奶调味,既好入口又营养丰富;把鱼煮烂,去掉刺,做成鱼泥或者鱼羹;豆腐就更方便了,切成小块煮汤、炒软、炖碎都行,还能加点青菜提味,既补蛋白,又摄入蔬菜。关键是细软、温热、好消化,让身体舒服地“吃得进、吸收好”。
第二,水果蔬菜搭配。王阿姨一开始嫌青菜“冷、难吃”,后来护士推荐她吃南瓜、胡萝卜、炖烂的西蓝花,她才发现蔬菜也可以做得很软很香。蔬菜和水果里有很多抗氧化的成分,能增强免疫力,对抗治疗的副作用。
第三,少吃多餐最管用。一天三大顿吃不下?没关系。王阿姨后来改成一天吃5顿,每次吃一点,反而胃口比以前好多了。
第四,特殊饮食小贴士。化疗期间若有口腔溃疡,可选择温凉、细软的流质食物,如藕粉、米糊、炖蛋等。放疗引起腹泻时,可适量食用苹果泥、胡萝卜粥等,避免生冷、高纤维食物。
心放开,身体才真正松下来
如果说运动和饮食是“身体上的护理”,心理就是“灵魂的修复”。确诊那天,王阿姨在病房里哭了整整一下午。她不敢和儿女说,怕他们担心。她也不敢看病友,怕看到别人痛苦的样子。“我觉得我这辈子完了。”她这样说。后来,她在医院碰到了一位做完化疗正准备出院的阿姨。那位阿姨拉着她的手说:“你现在这样我也经历过,但你相信我,慢慢就会好起来。”就是这句话,像一道光照进了她的心里。
得了癌症,本来就容易情绪低落。害怕、悲伤、愤怒、烦躁……这些情绪不是“矫情”,而是身体对巨大压力的自然反应。但不能让这些情绪一直压在心里。
想要调节心情就要多说话,别一个人扛。王阿姨后来和老伴每天都“聊天打卡”,不说别的,就说今天自己心情怎么样。她说,很多烦心事,说出来就变小了;找人倾诉,或者写下来。她开始每天写日记,把自己害怕的、难过的全都写在本子上,那本日记是“自己治愈自己的证据”。
加入康复群,找到同路人。她加了一个宫颈癌康复微信群,里面全是“过来人”,有人开玩笑、有人鼓劲儿。她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有的人怎么都调整不过来,甚至晚上睡不着、吃不下饭、老想哭,那就别硬撑,心理医生可以帮你找到出路。
王阿姨后来顺利康复出院,在康复群里当起了“志愿小老师”,常常分享自己的经验。她说:“得病不是我们的错,但我们能决定怎么面对。只要我不躺平,生活就会站起来。”
她不是躺在床上等待护理的病人,而是主动参与、自我管理的康复者。走出静养误区,就是给身体最好的修复条件。■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