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婷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30 15:11:13
选择字号:
术中应激反应管理,这些护理很重要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为手术室护士,笔者每天都在“无影灯”下穿梭,陪着无数病人走进手术室、又平安送出。很多亲戚朋友问:“手术最怕什么?失血、感染还是麻醉不理想?”这些都怕,但最怕的其实是病人手术中突然应激反应失控。

应激反应就是身体遇到危险或者刺激,自动开启“战斗模式”,各种激素一股脑儿往外冲,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绷紧,甚至呼吸急促、出汗发抖。就像人突然被吓一跳,心扑通扑通跳,脸发白,手脚冰凉。这套反应如果在手术中突然“发飙”,反而容易出大事。

笔者遇到过最惊险的一次,就是因为“应激反应”差点把一个小伙子送进ICU。本文向读者介绍术中应激反应,护士们又是如何用一招招“软护理”把这些反应稳住的。

一天上午,一位技术高超的主任给30岁出头的小伙子做胆结石腹腔镜手术。一切准备就绪,麻醉打好了,医生刚开刀口,监护仪的报警声突然响了,血压飙到了190,心率每分钟150多次,像跑百米冲刺一样快。医生立马停手,麻醉医生调整用药,手术暂缓。

短短几分钟,患者脸色苍白,额头冒汗,全身肌肉紧绷。这就是术中应激反应惹的祸。据了解,患者平时爱健身,交感神经特别敏感,麻醉后身体还是“认生”,一上手术台就紧张,心里打鼓,结果在切口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皮质醇一起暴冲,血压心率飞了起来。

手术室里全员待命,护士一边观察生命体征,一边帮病人调整体位,用温毯保温,医生也调药缓解应激,终于把这辆超速行驶的车稳住了,手术才得以顺利完成。

应激反应,人人都有

其实,术中应激反应人人都会有。身体一旦感受到“威胁”会自动开启保护机制,激素释放、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血糖升高、呼吸变快、出汗,甚至有的还会突然寒战。这一套反应在生活中是好事,比如在躲避一辆飞驰来的汽车时,就要全靠它。

但手术时情况则不同。当身体开了“战斗模式”,偏偏又不能动,外界还有刀具、电凝、气管插管、麻醉药,结果就容易乱套。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人,心脏、血管本来就脆弱,一旦应激反应猛烈,非常容易诱发心梗、脑卒中,或者术后恢复慢,出现各种并发症。

护理“小动作”,大作用

术中应激反应管理,护士的护理非常关键。很多人以为护士只是打针输液,其实护士在手术台旁,时时盯着病人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表情和皮肤颜色变化,以及时发现“应激苗头”,提前干预,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

手术前,护士们一定会和病人聊聊天,帮他们放松情绪。一个小小的眼神交流、一句轻声安慰,就能让病人紧绷的神经放松不少。以前有个姑娘做甲状腺手术,紧张得眼泪直流,护士悄悄握住她的手说:“没事,有我们在,别怕。”她轻轻点头,手心的汗明显少了,术中状态果然稳多了,心率和血压都比较平稳。

手术中,护士们更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监护仪一响,护士就要快速反应,随时注意血压波动、心跳变化、呼吸节律,甚至皮肤突然发白、发绀或者冷汗直冒,都是身体在“报警”。这时,护士会第一时间通知麻醉医生,调整镇静药物,配合调整体位,补充液体,适当调节手术节奏,避免病人的身体处于过度紧张状态。特别是一些本身心脏不太好的老人,或者患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病人,更容易发生应激反应,护理则要更加细致入微。

温度控制也很重要。手术室温度低,为了防感染通常控制在20℃左右,但如果病人体温过低,也容易引发应激反应,导致心律不齐、血管收缩,影响整个循环系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护士往往提前用加温毯、加温液体、保温垫等方式给病人暖身。

心理护理同样不可或缺。手术是大事,不管大人小孩,多少都会紧张。护士的一个微笑、一句关怀,能帮病人稳住“情绪闸门”。

记得一年高考前夕,还有几个星期进考场的女孩突发阑尾炎要急诊手术。她一边痛一边念叨:“怎么办,马上就要考试了,我考不上了!”护士和她聊了聊天,说一定帮她尽快治愈,术后复习不耽误。女孩听了,情绪慢慢稳定下来,手术中也没有出现血压飙高的状况,术后恢复很快。

有时候,护士们还会轻轻拍拍病人的肩膀,提醒他们“你不是一个人”。这样,病人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不少。别看只是一个动作,这种“软护理”在应激反应管理里,可是有大作用的。

当然,术中应激反应管理也需要整个医疗团队的协作。术前麻醉师会评估病人风险,心理科也会介入,护士要提前了解病人的情绪状态、生活习惯,做到心中有底。家属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手术前多给病人一些积极鼓励,减少不必要的恐吓或焦虑传递,能帮病人心态更稳定。我们有时也会邀请家属陪同病人进手术准备区,让病人感到“家人在”,心里更踏实。

应激反应是一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护士的每一个小动作、小细节,都是帮助病人平稳过关的关键,帮病人稳住心神、撑住身体,让手术变成一场可以安心托付的旅程。■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室)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