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是身为中国科学家最幸运的时代,也是国家最需要科学家的时代。科学是应对一切变化的底气,我们责无旁贷。
现在国内很多学者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拿“帽子”、争资源,但原创研究需要高度专注。中国现在最缺的是原创性工作,即使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也未必是最好的工作。在我心目中,生命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天花板”是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
2023年,昌平实验室举办了“DNA双螺旋发现7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我们重温了这一上世纪生命科学最伟大的发现。70年前,Watson和Crick还很年轻,但他们非常执着和专注,且不惧权威,率先解析了正确的DNA双螺旋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辉煌时代。
如今,生命科学中还有很多重要问题,比如大脑的记忆存储在哪里、思维的机理是什么等。同时,机器学习和脑机接口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会,但脑科学领域还没有像DNA双螺旋结构那样伟大的发现,我们需要Watson和Crick这样敢想敢干的年轻科学家。
并且,Joseph Goldstein和Michael S. Brown两位因对胆固醇的研究获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以看到,这两位科学巨匠坚持不懈创新,从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做起,一直开拓生物医药,成为生物科学界的一段佳话。
回国这些年,我亲身体验了祖国科学的春天,体会到我们与美国的差距不再是由于研究水平和仪器设施落后,而是我们体制机制和学术生态存在的问题。大家应当身体力行,改善当前的学术生态。
目前的学术生态环境存在四个问题:既得利益者、急功近利、科技成果宣传浮夸和利害冲突。学术界部分领域的既得利益者,科学贡献有限,却把持着绝对权威和资源,不肯为年轻科学家提供成长空间。而功利主义也许是许多年轻及资深科学家存在的问题,只追求顶刊文章、拿“帽子”、做跟风研究的大有人在,最后只会在内卷中沦为平庸。
国内的部分媒体在宣传科技成果时,“重磅”“突破”的字眼铺天盖地,使读者难以分辨哪些才是真正的突破。
最后,希望我国科研人员都专注原创工作,为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为世界科技进步作贡献,并积极参与改善学术生态。■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