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俊鹏 来源: 发布时间:2025-3-20 11:24:30
选择字号:
撸猫虽爽,但需警惕“猫抓热”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养宠物。养宠物可以调节人的情绪,缓解生活压力,但也会带来一些困扰和麻烦,比如被小狗、小猫咬伤或者抓伤等,甚至可能会导致“狂犬病”“猫抓病”。对于狂犬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但“猫抓病”似乎很少听到,自然也就不会被重视。那么,什么是“猫抓病”?

猫抓病又称为良性淋巴网状细胞增生症、猫抓热,是一种与猫接触后可能感染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变,但以局部皮损及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例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反复高热,病程多呈自限性(1~2周),少数病例发热可达2周以上。

据报道,全球每年猫抓热的发病人数超过4万例,多数发生在2~14岁,以青年和儿童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温暖季节较寒冷季节多见。猫抓热的主要病原体为“汉赛巴尔通体”,经猫抓、咬、舔后侵入人体而致病。汉赛巴尔通体是一种纤细、多形态的棒状小杆菌,属于需氧杆菌,对营养条件要求苛刻,在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它存在于猫的口咽部,通常不会使猫生病,跳蚤是其在猫群间传播的媒介。人通过猫的抓伤、咬伤或人与猫密切接触而获得这种细菌,从而引发感染。

感染汉赛巴尔通体后,患者通常会出现轻微发热、疲乏、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还可能伴有头痛、脾肿大、咽喉痛及结膜炎等;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的体征,通常在感染后1~2周出现,常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耳前淋巴结肿大是猫抓病的一个显著特征,初期触摸时较硬,有轻微触痛,大小约在1~5厘米之间,部分患者淋巴结可能会化脓,甚至破裂,肿大的淋巴结一般在 2~4个月内可自行消退,少数会持续数月。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脑病、慢性严重的脏器损害、关节病等。脑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脑炎或脑膜脑炎,发生于淋巴结肿大后1~6周。

近期,笔者所在的科室收治了两例“猫抓热”患儿,均是以发热查因收住院。病例一是一个8岁的学龄期男性儿童,以“反复发热12天”为主诉入院,病初有头晕、呕吐等不适,无咳嗽,无皮疹,入院查体耳前、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均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咽充血,心肺、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后查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未见明显异常,EB病毒DNA定量检测阴性,肺部CT未见异常,外送血液检测汉赛巴尔通体的IgM、IgG抗体为阳性,最终诊断为猫抓热。入院后,给予口服多西环素抗感染治疗,3天后患儿体温正常,5天后出院。我们了解到,这位患儿近期家里有养猫史,父亲、妹妹近期均有发热伴淋巴结肿大病史。

病例二是一个11岁的学龄期男性儿童,以“发热10天”为主诉入院,病初有腹痛、头痛、乏力及纳差,入院查体颈部可触及多个肿大的淋巴结,最大约15×20毫米,咽充血,右眼结膜充血,查体及神经系统查体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完善血常规、血生化、免疫组合、风湿组合、血培养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EB病毒DNA定量检测阴性,腹部超声提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最大为15×7毫米,边界清、形态规则,肺部CT未见明显异常,外送脑脊液病原微生物核酸高通量测序查出汉赛巴尔通体。最终入院诊断为汉赛巴尔通体脑病,右眼葡萄膜炎。治疗上,我们给予盐酸多西环素静滴抗感染,联合利福平口服,并加用甲泼尼龙抗炎,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等对症支持治疗,1周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2周后复查脑脊液正常后出院。据我们所知,患儿家里近期有养狗、养猫的情况。

通过以上两个病例,相信大家对猫抓热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如果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家里近期有养猫,尤其是与猫有亲密接触或被抓、舔的情况,加上查体有淋巴结肿大,就要高度警惕“猫抓热”。

值得庆幸的是,猫抓热属于自限性疾病,对于轻症患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保持充足休息、营养支持即可,一般2~4周内可自愈。如有淋巴结化脓时,可由医生穿刺吸脓以减轻症状,必要时在2~3日后重复进行,但不宜切开引流。淋巴结肿大1年以上未见缩小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摘除。

对于重症患者,如高热者、伴发脑炎者及免疫缺陷者(如 HIV 感染等),宜及时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临床治疗周期通常在2周以上。常用的抗生素有利福平、庆大霉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预防猫抓病?首先,定期为猫驱虫,因为跳蚤、虱子等体外寄生虫是汉赛巴尔通体的主要传播媒介,定期驱虫能有效预防猫抓病。其次,注意手部卫生,与猫接触后要用肥皂水洗手,避免被猫舔舐伤口,尽量少逗流浪猫或野猫。避免与猫过分亲昵,以防被咬伤或抓伤。如果被猫抓伤或咬伤,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伤口,并用碘伏或医用酒精消毒。对于免疫功能低下和心脏瓣膜病患者,应避免接触猫,尤其是小猫。尽管猫抓病通常不危及生命,但可能会引起不适和并发症。因此,在与猫接触时应保持警惕,采取预防措施,并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