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翠 何珊 秦青 来源: 发布时间:2025-3-27 11:25:13
选择字号:
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的症状与防治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口腔黏膜炎性疾病,主要影响中年人群,尤其是女性。这种疾病的典型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类似“苔藓”样的白色斑块,患者感到疼痛和粗糙不适。这些斑块可能出现在口腔黏膜内的任何部位,如舌头、牙龈、嘴唇和腭部,其中两侧脸颊黏膜是最多发的部位。

损害多为双侧对称分布,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灰白色丘疹,组成角化条纹,又进一步交织形成网状、环状或斑块状等多种形态,其间可伴有充血、萎缩、糜烂或水疱等损害。病程较长的陈旧性损害可变成棕褐色或暗紫色色素沉着。口腔内可表现为一种损害形态或多种损害形态同时出现,且各型损害可互相转变。口腔损害反复迁延,一般难以自愈。患者最直接的感受是在遇到辛辣、热、酸、咸味食物刺激时,病损区域可能会异常敏感并产生灼痛感。

口腔扁平苔藓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它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精神因素(如疲劳、焦虑、紧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微循环障碍因素、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感染、高血压、消化道功能紊乱)。此外,口腔扁平苔藓并不是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不会传染给他人,也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它会遗传。

值得注意的是,口腔扁平苔藓存在一定的恶变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归类为潜在恶性病变。长期糜烂的病损恶变率约为0.4%~20%,可能发展为舌癌、牙龈癌等。因此,对于经久不愈的糜烂面及发生在口腔危险区域的病变,需要及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有无恶变。

口腔扁平苔癣主要与口腔白斑病进行鉴别。尤其是发生在舌背部及颊黏膜咬合线处的损害。白斑多为白色或白垩色斑块,周围界限清楚,可略突出于黏膜表面,均质或非均质,触之稍硬粗糙。另外,口腔扁平苔癣与口腔苔藓样损害较易混淆。某些患者服用药物如甲基多巴、奎尼丁、氯喹、青霉胺、卡托普利,或进行口腔治疗后,充填体或修复体对应的口腔黏膜出现类似口腔扁平苔癣样的损害,分别称为药物性苔藓样损害和接触性苔藓样损害。骨髓移植后的患者口腔黏膜、皮肤出现类似扁平苔藓的表现,称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性苔藓样损害。

治疗口腔扁平苔藓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心理治疗、局部及全身联合治疗。首先需要消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戒除烟酒、拔除残根残冠、调磨锐利牙尖,更换口内金属材料等。进行专业的口腔健康教育,如定期牙周治疗、认真刷牙等。药物治疗可能包括维A酸类药物局部涂抹、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全身治疗等。

同时,身心调节在治疗中越来越重要,要重视身心因素的调节在治疗口腔扁平苔癣中的作用。医生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仔细询问病史及相关工作生活情况,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放松心情、调整作息对于无明显自觉症状的患者尤为重要。

对于糜烂型口腔扁平苔癣患者可采取消除、缓解症状,促进损害愈合,降低恶性转变风险。

局部药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局部涂擦,如醋酸氟轻松乳膏、0.1%曲安奈德乳膏等。广泛糜烂损害者可选择糖皮质激素溶液含漱,如倍他米松磷酸钠溶液(2.5毫克溶于100毫升生理盐水)、地塞米松溶液(2毫克溶于100毫升生理盐水)等。

顽固的或常规治疗仍未愈合的糜烂损害可选择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治疗,如曲安奈德注射液(1次10~40毫克,2~4周注射1次)、地塞米松注射液(1次5毫克,1周注射1次)。对于局部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的口腔扁平苔癣患者,推荐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每日2次,按需用4~6周。但应注意,局部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增加局部损害恶变风险,推荐短期、小剂量、间断使用。另外,外用维甲酸可以消除白色病灶,常用0.05%~0.1%维A酸软膏,因其治疗效果较糖皮质激素差,且停药2~5周病损易复发,建议作为临床辅助用药。

全身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对于弥漫性、顽固性、糜烂型口腔扁平苔癣或多部位病变的患者,可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30毫克/天),短期脉冲治疗。硫酸羟氯喹对长期不愈的糜烂型损害治疗也有效果,口服200~400毫克/天。用药期间,应定期做眼科检查,并注意血项变化。其他药物如甲氨蝶呤(1周10~15毫克)、吗替麦考酚酯(1~3克/天)、沙利度胺(起始剂量50~100毫克/天,逐渐减至最低有效剂量)、环磷酰胺(100毫克/天)。同时,也可根据患者自身免疫状况,选用口服免疫调节药物,如白芍总苷、左旋咪唑、秋水仙碱等。另外,弱激光疗法及光动力疗法也可用于口腔扁平苔癣的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癣合并感染时,可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

口腔扁平苔癣存在一定潜在恶变风险,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每3~6个月复查一次。病情严重者需根据病情变化增加随访次数,出现糜烂或增生时,应及时就诊。

预防口腔扁平苔藓的措施包括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保持口腔卫生,消除局部刺激因素;调整饮食结构,控制吸烟、饮酒,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和治疗系统性疾病;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