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急诊室里,常听到家长焦急地问:“医生,孩子突然肚子疼,还吐了,会不会有危险?”
小儿急腹症的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不适,家长需学会识别危险信号,避免延误治疗。本文重点解析两种常见急腹症:肠套叠和肠梗阻。
肠套叠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这种疾病指一部分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可形象地表述为一段肠管套进相邻的肠管中,形成了“肠中肠”,导致肠道堵塞。肠套叠多发于婴幼儿,3~12月龄婴儿最常见,发病高峰为9月龄左右,男女比例约为(2~3):1。
肠套叠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以下因素可能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一是肠道运动异常。婴幼儿的肠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肠道蠕动的协调性较差,容易引起肠管相互套叠。
二是肠道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肠管蠕动异常,从而引发肠套叠。
三是解剖结构异常。小儿回盲部系膜过长,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梅克尔憩室、肠息肉等先天性或后天性肠道结构异常可能成为肠套叠的诱因。
四是饮食变化。摄入刺激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甚至添加辅食时引入新的固体食物,亦可引起肠道的蠕动功能紊乱,导致肠套叠发生。
以下四大危险信号提示可能患肠套叠:阵发性哭闹、恶心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肿块等。其中,患儿因阵发性腹痛而哭闹,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这是最早期的症状。这主要是由于较强的肠蠕动波把套入的肠管向前推进,牵拉肠系膜,同时套叠鞘部发生强烈收缩所引起。
患儿呕吐物早期为乳汁,稍后带有胆汁,晚期则可为粪类物质。
患儿便血可发生在疾病开始后8~12小时,呈果酱色血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
患儿可形成腹部肿块,于其腹部产生可触及腊肠样包块,随疾病不同时期肿块位置发生改变,早期多位于右侧上腹部,晚期移至腹部左侧。
发病早期患儿全身情况尚好,体温正常,仅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或拒食。随发病时间延长,一般情况逐渐严重,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脱水、腹胀,甚至休克。
检查方法方面,可选择超声和CT检查。临床上一般首选用超声检查,因与CT扫描相比,超声检查有更多优势,包括无辐射、可重复、无创、简便、快速、准确等。超声表现为同心圆征及套筒征。
治疗方面,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状况比较良好、无明显脱水征象的患儿,选择非手术疗法,包括空气灌肠及钡剂灌肠。
手术治疗则用于晚期病情比较严重、不适合进行灌肠复位或已经灌肠未能复位的患儿。
如何预防小儿肠套叠?一要科学喂养,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添加辅食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一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适应3天后再添加新食物,以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和负担。二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洁饮食引起的肠道感染。三要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和季节转换增减衣物。四要养成良好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肠梗阻
肠梗阻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肠道狭窄或阻塞从而导致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
那么,小儿肠梗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一类叫机械性肠梗阻,多由于肠闭锁、肠狭窄、肠粘连、肠肿瘤、肠套叠及肠扭转等原因所致。另一类叫功能性肠梗阻,多由于消化不良、肠炎及腹膜炎等原因引起的肠麻痹所致。
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呕吐、腹胀以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因为梗阻程度不同症状亦可不一样,腹痛是最先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呈阵发性,可进展为持续性剧烈性疼痛,早期还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胆汁,甚至粪质,腹部明显膨胀,触摸有鼓胀感。随病情的加重,患儿出现停止排气、排便,全身精神状态差、哭闹不安、烦躁、神志障碍、脱水等症状。
检查方法有:1.腹部立位X线平片,典型征象为可见阶梯状气液平面,肠管扩张,但不能早期发现腹膜炎或者肠坏死;2.CT扫描,这一方法可以很好地评估以及诊断肠梗阻,在预测是否存在绞窄、穿孔、坏死和是否需要紧急手术等方面准确性较高。
治疗方面,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无血液循环障碍的或不完全性的肠梗阻,可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方法,以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在医生指导下可予以少量液体灌肠刺激肠蠕动,口服液体石蜡油等促进肠蠕动等,与此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梗阻原因无法自行缓解、长时间梗阻持续不能缓解或有绞窄风险时,及时选择手术治疗。
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特别是绞窄性肠梗阻,均须手术治疗。可依不同情况实施不同手术。目的是去除肠梗阻的病因,如粘连松解、切除病变肠段等,以恢复肠道的通畅。
预防方面,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应注意均衡饮食,选择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确保食品卫生安全,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将粗、硬食物碾磨精细,利于其消化吸收;控制饮食,切勿贪食过度、暴饮暴食;适量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因此平时注意合理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多做一些户外活动(不可进食后立即运动)。■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