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青霞 来源: 发布时间:2025-3-27 11:44:24
选择字号:
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四大策略

图片来源:摄图网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维持血糖稳定至关重要。总结起来,合理膳食、戒烟限酒、积极运动及自我血糖监测四大策略有望助力糖尿病患者维持血糖稳定,进而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

合理膳食

糖尿病患者应养成和建立合理的膳食习惯,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保持食物多样,膳食丰富多彩,保证营养素摄入全面而充足。主食要定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以全谷物、各种豆类、蔬菜等为宜;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同时,注意控制盐、糖和油的使用量,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预防血脂异常。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

二是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类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一般而言,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因此主食应定量,多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全谷物、杂豆类、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较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以及钾、镁等矿物质,更耐饥饿,可有效减缓餐后血糖波动。胃肠功能弱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选择上,要注意烹饪方法和用量,降低消化道负担。此外,调整进餐顺序对控制血糖有利,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

三是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不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是否需要加餐、什么时间加餐,以及选择何种零食,应根据患者具体血糖波动的特点来决定。对于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注射胰岛素的2型和1型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血糖监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餐,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适当安排加餐或零食,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增加能量摄入,增加体重。

戒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戒烟限酒有助于预防和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实在要饮酒时,应计算酒中所含的酒精量,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男性不超过25克。大致换算下来,15克酒精相当于3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45毫升蒸馏酒。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同时,应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尤其是服用磺脲类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患者,应避免空腹饮酒并严格监测血糖。

建议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不要吸烟,也不要使用其他烟草类产品及电子烟,并尽量减少二手烟暴露。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还会增加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大血管病变。研究发现,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吸烟的量越大,糖尿病发病风险越高。此外,父母吸烟(被动吸烟)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风险。

积极运动

运动锻炼在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效果显著。

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这里的150分钟可以是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剧烈程度通俗来讲便是“运动时有点费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当然,即使进行1次短时的体育运动也对健康有益。例如,每次10分钟,每天累计30分钟。

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健步走、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等。较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快节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游泳、骑车上坡、足球、篮球等。如没有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2~3次抗阻运动,两次锻炼间隔超过48小时,以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锻炼部位应包括上肢、下肢、躯干等主要肌肉群,训练强度宜中等。联合进行抗阻运动(如哑铃、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和有氧运动可获得更大程度的代谢改善。

运动处方的制定需遵循个体化原则。运动项目要与患者的年龄、病情、喜好及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并定期评估,适时调整运动计划。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建议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中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形成“活跃”的生活方式,如增加日常身体活动、打破久坐习惯、减少静坐时间,将有益的体育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下禁忌运动,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有条件的患者最好在运动前后检测血糖。如果在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时血糖高于16.7mmol/L,则应谨慎,要确保补充充足的水分。

自我血糖监测

建议糖尿病患者使用便携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自我血糖监测时间点包括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夜间3点血糖以及其他点的血糖监测,如发生低血糖时应即刻进行血糖监测。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或者病情较重的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天监测4~7次,必要时可以增加次数,直到血糖得到控制。相反,对于血糖控制达标的患者可以减少监测频率,每周监测1~2天全天血糖就可以。如果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感等不适时,一定要记得及时测一下血糖,以明确是否存在低血糖或者其他不良情况。

总的原则是,血糖控制不佳则监测频率也增加,血糖控制理想则监测频率可以适当减少。

糖尿病患者只是稳定血糖远远不够,还需要定期到医院排除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监测血压,每隔2~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定期行尿微量白蛋白、肝肾功能、血脂等检查,每半年到一年检查眼底情况,每年行糖尿病足筛查及大血管病变相关检查。如有其他不适,可随时至医院就诊。

通过合理膳食、戒烟限酒、积极运动及自我血糖监测等四大策略的综合应用,可有效促进患者血糖稳定,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