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慧月 来源: 发布时间:2025-3-27 11:44:24
选择字号:
警惕血管堵塞的早期征兆

图片来源:摄图网

血管是生命的“织网”,静静铺展在每一寸肌肤之下,宛如大地深处的隐秘河流,滋养着生命的每一寸土地。血管堵塞轻则会引起各种不适,重则会引起脑卒中、中风、心肌梗死、心绞痛、肠梗阻、缺血性肠病以及缺血性肾病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早期发现血管堵塞的征兆,及时就诊采取必要措施,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三种疼痛预示堵塞

之所以要警惕血管堵塞的早期征兆,是因为血管堵塞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血管堵塞如果不超过70%,人体不会产生不适感。反之,只有当血管被堵得严严实实时,人体才会出现异常。也就是说,当你感到不适时,血管堵塞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血管堵塞是指血液中的脂质、胆固醇等物质在血管壁上堆积,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腔变窄,血液流通困难,最终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如果血管完全堵塞,将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问题,甚至导致猝死。血管堵塞发生之前,身体通常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因此,学会识别有意义的不适症状,及时就诊至关重要。

有以下三种疼痛症状,需警惕血管堵塞,一旦出现,务必及时就诊。

一是突发劳累性胸痛、休息后缓解,具有“动痛静止”的特点,或出现夜间胸痛。这些症状往往提示供应心肌的血管出现了狭窄阻塞。一旦胸痛发作频繁伴不明原因的乏力、头晕、恶心呕吐等,常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

二是肢体疼痛伴肿胀。肢体末梢的血管较为细小,如果发生堵塞,往往会出现手脚冰凉、麻木的症状。当患侧肢体肌肉有压痛,可能提示肢体静脉阻塞,此时千万不要乱动,立即就医,防止发生肺动脉阻塞造成的肺栓塞。

三是下肢活动性疼痛。四肢动脉血管负责上下肢血液供应,如果下肢动脉或静脉出现堵塞,可能引发下肢疼痛、肿胀,甚至出现皮肤颜色变化。动脉堵塞时,下肢会因供血不足而感到酸胀、疼痛,尤其在行走或运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这被称为“间歇性跛行”。静脉堵塞则常表现为肿胀,尤其是小腿部位。如果忽视下肢动脉堵塞,病情进一步进展,就有可能导致下肢严重缺血,皮肤温度下降,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不行走时也会下肢疼痛,即静息痛。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肢体破溃,伤口不能愈合,甚至组织坏死(坏疽),最后不得不进行截肢治疗。

同时,脑血管及肺部血管堵塞时也有相应的症状,在下文中介绍。

五个不同部位的血管堵塞

一是脑部血管堵塞。这可能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失眠、记忆力下降。如果经常在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况下失眠,或者即使睡眠正常,但第二天起床总觉得没有睡好,大多是因大脑供血不足所致。脑供血不足还会导致白天学习能力下降,记忆速度慢,容易遗忘。严重时可能导致偏瘫、失语、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等中风表现。因此,精神不好需要引起注意。

二是心脏血管堵塞。心脏血管堵塞通常发生在冠状动脉,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心脏血管一旦堵塞,就会造成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血液循环变慢。这时,心脏为了加大供血就会急剧跳动,人会感觉心慌不安,呼吸急促喘不上气。心脏血管的正常运作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心脏则是供血源泉,想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血管扩张就要多做有氧运动。

三是肺部血管堵塞。肺部血管堵塞可能导致呼吸困难、胸闷、憋气等症状。由于肺部是呼吸的重要器官,血管堵塞会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出现缺氧。许多人夜间睡眠时会打呼噜,伴随呼吸暂停,可能诱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且会使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治疗效果打折扣,增加死亡率。建议睡觉打呼噜的人群进行体检,尽早治疗。

四是四肢血管堵塞。这会导致肢体远端缺血缺氧和外周循环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四肢发冷、搏动减弱等症状。严重时,由于供血不足和营养不良,可能出现局部溃疡、色素沉着、间歇性跛行等现象。这些症状往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征兆。一旦下肢静脉中的血栓脱落,将堵塞肺动脉。

五是其他血管堵塞。除了上述常见部位外,血管堵塞还可能发生在肾脏、脾脏、胃肠道等其他部位。肾脏血管堵塞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出现少尿、腹痛、血尿等症状;脾脏血管堵塞可能导致腹痛和脾梗死;胃肠道血管堵塞则可能引起剧烈的腹痛或大便带血等症状。

预防措施

血管堵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一系列早期征兆提示我们血管健康可能已经出现问题,如果不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为了维护心血管健康,降低并发症的风险,预防血管堵塞,我们应该从改变生活习惯入手,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健康饮食。在低盐、低油、低糖的基础上,减少精细粮,限制加工肉,控制肥肉、内脏,适当减少红肉,增加蔬菜水果等食材。

二是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因此戒烟是预防血管堵塞的首要措施。而过量饮酒会导致高血压和高脂肪血症等问题。

三是适量运动。保持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建议大家坚持运动,每周5次。也可以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改善血液循环。

四是对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应按医生的建议正确用药、控制饮食和定期体检等。通过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的监测,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血管问题。建议中老年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

警惕血管堵塞的早期征兆对于预防严重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及时就医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保护血管健康。■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