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由于慢性或进行性大脑结构器质性损害引起的以记忆缺失、智力减退、人格障碍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已成为老年人精神健康领域备受瞩目的难题。这是一类起病隐匿、病情呈持续性恶化态势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以及执行功能等认知层面的障碍表现突出,常伴有精神行为的失常,如幻觉、妄想、焦虑等,且社会日常生活功能包括穿衣、洗漱、进食等基本活动亦随着病程进展逐步衰退。过往临床护理实践充分证实,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开展系统性护理干预的成效斐然,不但助力患者认知功能、自理能力的修复,还能增进患者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为此,探究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策略与心理照护路径,意义深远,刻不容缓。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
第一,调整生活方式,多动脑。大脑如同精密仪器,需持续运转、磨砺,才能维持良好机能。长期投身于阅读活动,无论历史、文学、科普等各类书籍还是新闻报纸,皆能推开一扇扇知识之窗,拓宽个人知识面,延展思维视野。在书页翻动、文字解读间,大脑神经元不断被激活,构建起新的神经通路。下棋、拼图等益智游戏恰似思维的“健身房”,棋手在棋盘纵横间磨砺逻辑思维;拼图者则在碎片拼凑中专注细节、把握整体,强化专注力。而写作、绘画、吹奏乐器等创造性表达行为,更像是赋予大脑创新活力的“魔法棒”,激发大脑潜能,促使神经细胞间频繁“对话”、紧密连接,强化大脑可塑性,为大脑构筑坚固“防线”,降低发病风险。
第二,多运动。规律体育锻炼对大脑血液循环及机能维护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以快走为例,当人们迈开步伐、稳步前行,全身血液循环加速奔腾,大脑随之迎来充沛的血液灌注。慢跑时,身体伴随步伐有节奏律动,心肺功能逐步增强,为氧气输送搭建“高速通道”,保障大脑时刻“氧”足。游泳场景中,全身肌肉协同运作,在减轻身体物理压力的同时,刺激大脑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为神经细胞的茁壮成长、顽强存活、高效修复搭建“温床”。依循科学建议,每周累计进行15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大脑健康便能在持之以恒中得以稳固提升。
第三,践行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的健康管理要点。睡眠堪称大脑专属“自我修复工厂”,在静谧黑夜悄然运作。深度睡眠阶段,大脑中的胶质细胞如同“清道夫”,积极清除代谢废物与毒素,包括β-淀粉样蛋白这类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紧密关联的“隐患分子”。为保障每晚7~9小时高质量睡眠,一套规律睡眠作息时间表不可或缺。睡前精心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维持在20~22℃的睡眠“小窝”,远离手机、电脑蓝光干扰,守护睡眠激素正常分泌,让大脑在“休养生息”中焕发活力。
第四,合理补充饮食。要做到全谷类、果蔬类应多摄入,鱼虾贝、肉蛋禽、维生素适量补,油盐糖尽量少以及戒烟限酒。全谷类食物就像“营养百宝箱”,蕴含丰富B族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和叶酸等营养素各司其职,护航神经系统平稳运行。果蔬世界则是抗氧化物质“大观园”,维生素C、维生素E、类黄酮等抗氧化“卫士”挺身而出,中和体内自由基这一“捣乱分子”,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为大脑神经细胞撑起“保护伞”。鱼虾贝等水产作为优质蛋白质与不饱和脂肪酸“富矿”,欧米伽- 3脂肪酸更是其中“明星成员”,在大脑神经细胞膜构建与功能维系舞台上“大放异彩”,助力认知、记忆能力提升。肉蛋禽作为蛋白质优质源,摄入需把控“火候”,谨防饱和脂肪过量引发心血管“警报”。此外,维生素D可由每周2~3次、每次15~30分钟晒太阳“天然补给”,或食用鱼肝油、蛋黄、牛奶等食物“营养加餐”,精细调节神经细胞生长分化,呵护大脑健康。
第五,过量摄入食用油尤其是动物油脂与反式脂肪酸会使血液“黏稠不堪”,损害心血管健康,需严格把控。盐摄入量严守每日6克“红线”,杜绝高盐饮食诱发高血压,守护脑血管免受“冲击”。添加糖摄入限定每日25克内,规避血糖“过山车”与胰岛素抵抗,间接为大脑“排雷”。烟草宛如“大脑杀手”,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肆虐,致使血管收缩痉挛、大脑血液灌注“断流”、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烽火连天”、脑细胞与神经血管“伤痕累累”。过量饮酒则化身“大脑干扰器”,打破神经递质平衡,斩断神经元正常“通信线路”,甚至引发脑萎缩。
心理照护策略
第一,要把握心理特点。早期家庭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认知、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因而精准洞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同疾病阶段心理特点,尤其是早期焦虑、恐惧、否认等情绪“暗礁”,方能为针对性照护精准“导航”,筑牢心理防线。
第二,要认可患者感受。照护者的接纳理解之心是打开患者心门“金钥匙”。面对患者精神行为失常,诸如叫嚷“坏人来袭”,简单的驳斥会让患者深感被漠视,情绪掀起“惊涛骇浪”。反之,如果暖心回应“有坏人要来,我帮您关门窗”,患者才能寻得温暖港湾,感受被重视理解,心理防御“坚冰”悄然消融。
第三,要注重沟通技巧。患者认知受损,沟通如履薄冰,复杂表述是“迷魂阵”,易使其深陷困惑、挫败泥沼。与患病老人交流,应当奉行简洁明了之道,秉持耐心温和态度,倾心倾听,积极回应反馈,避争辩、免纠错。每次投递单一“信息包”,防信息过载,确保患者能理解回应,才能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例如,“您累不累”“想不想坐”一类的简短问句就十分适合与患者交流。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老年人群高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认知与记忆渐进丧失为“狰狞面貌”,给患者家庭带来生活“重负”和心理“巨石”。通过调整生活作息、强化健康管理等预防“妙策”,可延缓发病“厄运”。对患病老人,科学心理照护恰似“心灵暖阳”,缓解精神异常,提升生活品质,点亮生活希望之光。■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心康医院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