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膝骨关节炎主要指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该病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导致患者不能灵活活动,严重者完全无法行动。由于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被称为“致残杀手”,仅次于心脏病、中风等。这种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如何认识膝骨关节炎的病因和症状,实施有效预防、治疗和康复训练,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膝骨关节炎的病因
膝骨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常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
一是年龄因素,这是膝骨关节炎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膝关节的软骨逐渐退变和磨损,使膝关节间隙变窄而导致膝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功能下降。大多数患者都是中老年人,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
二是性别因素。女性患膝骨关节炎的风险通常高于男性,尤其是在绝经后。据文献报道,女性在绝经期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关节软骨的退化和骨密度下降,增加膝骨关节炎的风险。
三是肥胖因素。过大的体重会对膝关节产生额外压力,加速膝关节软骨的磨损。因膝关节在承载过大体重时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力,肥胖者尤其容易患上膝骨关节炎。
四是外伤或者过度使用。膝关节受伤或长期过度使用(如反复运动、长时间站立或走路)是膝骨关节炎的常见原因之一。运动员或者某些职业需要反复使用膝关节,也会加速关节退化。
五是遗传因素。研究表明,膝骨关节炎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六是其他因素。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都会影响膝关节的健康。
膝骨关节炎的症状
膝骨关节炎的症状因人而异,通常会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膝骨关节炎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关节僵硬、关节肿胀、膝关节活动受限及膝关节无力等。膝关节疼痛是膝骨关节炎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疼痛的性质则因人而异。特别是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后膝骨关节炎患者常伴有关节僵硬的症状,僵硬感通常在活动一段时间后有所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关节的活动范围会逐渐受到限制,部分患者感到弯曲膝盖或伸直膝盖变得困难。由于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内积液增多,膝关节可能出现肿胀。尤其是上下楼梯时感到吃力,甚至不能跪下或蹲下。活动受限严重时,还有可能行走不便或需要借助拐杖行走。膝骨关节炎可能导致关节周围的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肌肉力量逐渐变弱,尤其是股四头肌(大腿前部的肌肉)。甚至少数患者因长期疼痛、活动受限导致肌肉无力会加剧关节的不稳定性,并使关节负担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膝骨关节炎的症状。
膝骨关节炎的治疗
膝骨关节炎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延缓疾病进程和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非药物治疗方面,患者要改变生活方式。如肥胖患者减重,尽量避免长期站立、爬楼梯或进行高强度的跑步等活动。药物治疗方面,包括服用非甾体药物、透明质酸钠、类固醇激素等。常用非甾体药物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醋氯芬酸等,可缓解膝关节的疼痛和炎症,通常用于轻到中度的膝骨关节炎症。透明质酸是一种在关节液中自然存在的物质,注射透明质酸可以改善关节润滑,减少摩擦和疼痛,适用于中重度膝关节炎。类固醇可以迅速缓解炎症和疼痛,但不建议长期反复使用,因为可能会对关节造成副作用,如关节软骨退化、韧带断裂等。物理治疗方面包括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微波及超短波疗法、激光、超声波疗法、冲击波、磁疗、水疗等。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出现一种新兴治疗方法——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这是一种再生医学治疗方法,利用自体血液中的生长因子促进软骨修复,临床效果显著,正在推广应用。当保守治疗(药物、非药物、物理、注射等)无效,且膝骨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式则包括关节镜手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等手术。
膝骨关节炎的预防和康复训练
膝骨关节炎的预防和康复训练非常重要,其不仅能够减轻症状,还能改善生活质量。首先,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及过度使用膝关节。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其次,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常见的训练有增强股四头肌力量训练、直腿抬高训练以及靠墙半蹲练习。在进行股四头肌力量训练时,采取仰卧姿势,将膝关节伸直,通过紧绷大腿前侧肌肉进行股四头肌的静力性收缩。每次尽量用力并保持较长时间,重复多次,直到大腿肌肉感到酸胀为止。在进行直抬腿训练时,采取仰卧姿势,伸直下肢并将其抬离床面约60度,保持10秒钟后缓慢放下,休息片刻后重复练习,每组进行10至20次,直到大腿肌肉出现酸胀感为止。此外,还可以在踝部绑上适量的沙袋进行训练,随着力量的增强,逐渐增加沙袋的重量。靠墙半蹲练习是指背靠墙站立,膝盖和髋部弯曲角度不小于90度,保持半蹲姿势,持续10秒钟后站直,休息片刻后再下蹲,每组进行10到20次。
总的来说,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早期认识其病因和症状,并采取积极干预措施至关重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以及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显著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有效延缓疾病发展。■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