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青霞 来源: 发布时间:2025-4-22 14:10:16
选择字号:
总是乏力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很多读者朋友都遇到过乏力的烦恼,特别是老年人。什么是乏力?哪些原因可引起乏力?什么样的乏力需要至医院就诊?如何治疗及预防乏力?

什么是乏力

乏力指个体主观感觉体力下降,伴困倦、虚弱或疲乏等症状。按病程分类可分为急性(1个月内)和慢性乏力(6个月以上)。按病因可分为生理性乏力与病理性乏力,其中生理性乏力常与心理压力、睡眠障碍等因素相关,病理性乏力可能涉及全身各系统的疾病。

哪些原因会导致乏力

生理性原因。多由运动缺乏或过度、睡眠不足、增龄、妊娠与围绝经期等情况引起。这类乏力常在休息后症状缓解。

病理性原因。可由癌症、营养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休息后也不能缓解。病理性乏力包括以下情况:

一是消耗性疾病。癌因性疲乏贯穿肿瘤的全程,具有发生快、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是营养性疾病。营养不良性贫血的主要症状可表现为乏力,患者乏力的严重程度与其贫血的生理负担相关。此外,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和维生素B缺乏也是引起乏力常见原因之一。

三是精神心理疾病。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因素和乏力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四是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患者因疾病本身可引起乏力,如症状反复持续时间较长,伴随疾病进展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及治疗的副作用等,将加重患者的乏力。

五是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糖尿病、低血糖、肥胖等均可引起乏力。

六是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纤维肌痛、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系统疾病可引起乏力。

七是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后往往有乏力、易疲劳等症状,乏力可能与此类患者的情绪因素、睡眠障碍、疼痛、伴有其他疾病以及药物反应相关。慢性疲劳综合征/痛性脑脊髓炎的特征性乏力与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无关,并且症状不会通过睡眠或休息改善。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均有特征性的乏力表现。

八是循环、呼吸、消化、血液、泌尿等系统疾病引起。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患者多以乏力为主要不适症状。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等患者可伴有乏力症状。慢性炎症性肝病及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常伴随明显的乏力。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患者常以乏力为首诊症状。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患者常伴乏力症状。

九是药物和其他物质摄入。精神类药物及其他药物的摄入可能与乏力的发病有关,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组胺药、苯二氮卓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降压药、阿片类药物、抗帕金森病药物、干扰素、抗病毒药物、细胞抑制剂;其他物质如饮浓茶、咖啡产生咖啡因成瘾,一旦停止摄入时则产生乏力等戒断反应。此外,酗酒、长期吸烟者停止吸烟产生戒断反应也会引起乏力。

什么样的乏力需要就诊

一般来说,如果乏力的症状持续时间小于2周,就不需要特别处理。如果超过2周,且乏力的症状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通过休息仍然不能缓解;或是没有任何诱因导致的乏力症状;或是乏力伴发其他症状出现,例如消瘦、发热、盗汗、心悸、胸闷、胸痛、气促、咳嗽、咳痰、口干、多尿、水肿、少尿、无尿、黄疸、腹痛、淋巴结肿大、关节痛及僵硬、背痛、弥漫性骨性疼痛、肢体无力、睡眠障碍、打鼾等情况,需要尽快至医院进一步就诊。还有一些乏力提示可能已经存在紧急情况,比如在乏力的基础上,出现单侧肢体无力,伴随言语不清、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感觉异常、复视等;或患者有心力衰竭等基础病变,在乏力的症状上突然出现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端坐呼吸等不适。乏力合并任何危重的情况时,都应该急诊入院。

如何治疗

生理性乏力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如注意休息、改善睡眠;劳逸结合、适当运动;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避免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和咖啡等;注意精神心理状态的调节和情绪管理等。

病因明确的病理性乏力,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病因予以相关治疗,对慢性疾病进行长期随访和管理。病因尚不明确的病理性乏力,在医生指导下正确认识病情,同时应追踪观察、长期随访。对于轻度乏力患者,一般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案;对于中重度乏力患者,需要非药物与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具体药物治疗方案可咨询医生,根据具体疾病实施。

如何预防

正确的饮食。保持每天饮食多样化,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对于缺铁性贫血引起乏力患者可以优先选择含维生素C和铁质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如绿色带叶蔬菜、黄豆及其制品、木耳、蘑菇、海带、紫菜、芝麻酱等。避免大量进食苋菜、鲜笋等草酸含量多的食物。保证每天摄入新鲜蔬菜500克,深色蔬菜应占1/2。烹调采用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开汤下菜、炒好即食原则。

适当有氧和阻力训练的运动可以改善乏力症状。患者可以根据乏力的程度选择自己喜欢且能够长期坚持完成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游泳、徒手体操等长时间低强度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包括举重和抗阻力量的短时间高强度训练。运动的频率建议每周3~5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每周至少150分钟。餐后半小时或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运动可分为三个步骤展开,先热身5~10分钟,再持续20~60分钟,最后放松5~10分钟。运动前评估血压、心率及用药等情况。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有急性伴随症状等患者不建议运动。

良好的情绪有助于乏力的康复。避免情绪过度紧张,适当参加户外活动。保持精神放松、作息规律、情绪稳定,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多与他人交往,参加有益活动。如果在1至2周内,出现了睡眠、情绪、兴趣及人际关系方面无法解释的变化,应及时就诊于上级医院全科门诊进一步诊疗。

定期体检。一般人群应了解乏力相关知识,倡导定期体检,及时处理发现的相关疾病。■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