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瑛 孙贇 来源: 发布时间:2025-5-22 16:5:11
选择字号:
“老掉牙”不是必然
揭秘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的隐形联系

 

传统观念中将“老掉牙”视为衰老必然结果的观点已被现代医学证伪。研究表明,80%的牙齿脱落源于长期未控制的牙周病,而非生理性衰老。这种慢性感染通过破坏牙周组织,形成持续性炎症灶,成为威胁全身健康的隐形风险源。

牙周病的核心机制是牙菌斑中厌氧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持续释放毒素,触发过度免疫反应。其产生的牙龈蛋白酶可穿透血管屏障,引发全身炎症风暴。

临床证据显示,牙周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常人增加2.3倍,致病菌可定植于血管斑块,释放IL-6、TNF-α等炎症介质加速血管损伤。这种菌群-宿主的恶性交互更延伸至代谢与神经系统:糖尿病患者牙周炎患病率为普通人群3倍,细菌毒素通过干扰胰岛素信号加重代谢紊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亦检出牙周菌特异性抗体,相关毒素可能助推神经元变性。

面对跨器官健康威胁,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牙周病纳入慢性病防控重点,强调三级防控体系:日常菌斑控制(含机械与化学手段)、靶向抗生素治疗及每半年专业洁治。早期干预不仅能阻断牙槽骨吸收,更可降低22%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口腔微生态与全身疾病的深度关联提示,牙周健康管理已成为现代医学整合性诊疗不可或缺的环节。以下内容将深入探讨牙周病的致病机制、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全身疾病的隐形联系,并揭示科学预防与治疗的关键策略。

口腔中的“隐形杀手”

牙周病是牙周组织(牙龈、牙槽骨等)因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展过程分为牙龈炎和牙周炎两个阶段:一是牙龈炎,早期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由牙菌斑堆积引发,尚可逆转。二是牙周炎,炎症向深层扩散,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甚至脱落,且损伤不可逆。

牙周病对健康有着“隐形危害”,其致病菌可通过发炎的牙龈进入血液循环。据统计,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袋溃疡面积总和可达72平方厘米(相当于成人手掌大小),成为细菌入侵全身的通道。这些细菌及其毒素不仅破坏局部组织,还会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成为多种疾病的“幕后推手”。

打破“老掉牙”迷思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掉牙是生理现象。对此,WHO提出了“8020计划”,即80岁老人应至少保留20颗功能牙,指出牙齿脱落的本质是牙周病长期积累的结果。首先是牙周病导致牙槽骨逐渐被吸收,牙齿失去支撑,最终脱落。其次是不可逆的牙龈退缩,暴露牙根,加速牙齿松动。研究表明,牙周病未及时治疗的患者,牙齿脱落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3倍。

与全身疾病的“致命关联”

一是心血管系统面临炎症与血栓的双重威胁。牙周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侵入血管内皮,引发以下问题:动脉粥样硬化,细菌毒素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加速斑块形成;心内膜炎与心肌梗死,细菌黏附心脏瓣膜或冠状动脉,增加血栓风险,牙周病患者患冠心病的概率是健康人群的1.4倍,脑卒中风险更高达2.1倍。

二是与糖尿病形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二者存在双向影响机制,高血糖环境削弱免疫系统,加速牙周病进展;而牙周炎症因子(如IL-6、TNF-α)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临床证据显示,控制牙周炎可使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0.3%~0.6%,部分研究甚至将牙周病列为糖尿病的“第六并发症”。

三是导致呼吸系统的细菌“迁徙”。牙周袋内的厌氧菌可随唾液或血液进入呼吸道,导致吸入性肺炎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其中,对于吸入性肺炎,老年患者因吞咽反射减弱更易感染;对于COPD,炎症因子则会加剧肺部损伤。

四是妊娠风险将导致早产与低体重儿隐患。孕妇患牙周炎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可能通过胎盘引发宫缩,导致早产风险增加2~7倍,低体重儿概率上升。

五是神经系统方面,其将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诱因。最新研究发现,牙周致病菌(如具核梭杆菌)可能通过神经或血液循环侵入大脑。一方面导致淀粉样蛋白沉积,这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性病理特征;另一方面导致脑网络功能异常,磁共振扫描显示,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大脑区域间的连接显著受损,可能与炎症引发的神经元损伤有关。

此外,还有其他系统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牙周病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相关,咀嚼功能下降还可能影响营养吸收;类风湿性关节炎,牙周致病菌的蛋白酶可能激活自身免疫反应。

从口腔到全身的健康防线

巴氏刷牙法、牙线与冲牙器以及定期洁牙为日常护理的三大支柱。其中,巴氏刷牙法为牙刷与牙龈呈45度角,水平颤动清洁龈沟,每次至少2分钟;用牙线与冲牙器清除牙缝间70%的菌斑,弥补牙刷盲区;定期洁牙,每年1~2次超声波洁牙,清除牙结石(牙菌斑钙化的产物)。

高危人群需要加以特别关注。糖尿病患者需每3个月检查牙周状况,严格控制血糖。孕妇应在孕前完成牙周基础治疗,孕期加强口腔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进行牙周治疗,可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医疗干预的黄金时机包括: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深度清洁牙周袋,抑制细菌再生;激光治疗与再生手术,促进牙槽骨和牙龈组织修复。

总之,“老掉牙”并非不可逆转的命运,而是对口腔健康长期忽视的警示。牙周病作为全身健康的“风向标”,其防治需要个人、医疗机构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通过科学的日常护理、定期检查与及时治疗,我们不仅能守护灿烂笑容,更能为全身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一门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