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玉燕 周洁 来源: 发布时间:2025-7-18 15:0:11
选择字号:
神经衰弱是病吗?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高压力环境中,人们常常感到身心俱疲。“神经衰弱”这一概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神经衰弱究竟是不是一种疾病?它又有哪些典型的症状?本文将从神经衰弱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预防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全面解析这一常见而又复杂的健康问题。

常见神经症障碍

神经衰弱也称为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由于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紧张或过度劳累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它并非继发于躯体或其他脑器质性疾病,而是一种以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劳为主要特点的神经症。

根据我国精神病学者的长期调查研究,神经衰弱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症障碍,尤其在内向型性格和追求完美的人群中更为多发。虽然神经衰弱查不出具体的器质性病变,但其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神经衰弱的发生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紧张是导致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学习、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使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神经系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从而导致功能失调。此外,过度劳累、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因素也可能加剧神经衰弱的发生和发展。

多样化的症状群

神经衰弱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涉及精神、躯体、情绪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神经衰弱患者常感到持续性的身体和精神疲劳,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这种疲劳感不仅影响日常活动和工作效率,还可能使患者感到无力应对日常生活中的任务。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难以专注于阅读、工作或其他需要专注的任务。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也是常见的伴随症状。

睡眠障碍是神经衰弱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可能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以及早醒等问题。长时间的失眠或睡眠质量差不仅导致患者白天感到疲倦和无力,还可能加剧情绪波动和焦虑情绪。睡前患者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回忆往事,神经兴奋无法入睡,进一步加重睡眠障碍。

神经衰弱患者的情绪往往不稳定,容易烦躁、焦虑或抑郁。他们对小事反应过度,情绪变化无常,有时会感到莫名的悲伤或无助。此外,患者还可能对噪声、强光或其他环境因素特别敏感,难以忍受。这种情绪波动和易激惹不仅影响患者的人际关系,还可能对工作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神经衰弱患者常常感到头痛,尤其是紧张型头痛。这种疼痛可能伴有颈部和肩部肌肉紧张,有时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如傍晚或夜间)加剧。头痛和肌肉紧张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还可能干扰他们的日常活动和工作效率。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和胸闷的症状,感觉心跳加快、心慌或胸闷,有时伴有呼吸急促。这些症状可能让患者感到不适和担忧,甚至怀疑自己有心脏病。然而,经过医学检查往往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综合施策、重在调整

神经衰弱的治疗需要综合施策,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多个方面。

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来缓解症状。然而,药物治疗应谨慎使用,避免依赖和副作用。

心理治疗在神经衰弱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心理教育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压力,提高应对能力。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重建自信,改善情绪状态,从而缓解神经衰弱症状。

对于神经衰弱患者来说,在生活习惯方面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改变才是防治的根本所在,需要从小处着手慢慢将身体调养好。首先生活起居要有一定的规律性,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并且尽量不要熬夜或者赖床,保持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身体健康;其次一定要重视自己的睡眠质量,建议大家最好在晚上十点左右就寝并保持 6~8 小时的充足睡眠,而且临睡前一小时内最好不要玩电子产品(包括手机),可以泡泡热水澡或者是听听舒缓的音乐帮助自己快速入眠。此外还要注意的是饮食上的合理搭配。

物理疗法作为神经衰弱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在不借助任何化学物质的前提下,调整人体各系统的机能活动状态,从而达到恢复身体健康的功效。主要包括:

经颅磁刺激(rTMS)。采用脉冲磁场直接作用于人头部大脑皮层某一特殊部位(一般选择左额叶),通过改变该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频率来影响大脑的功能状况,使某些异常的精神行为得到纠正;也可用于消除抑郁、焦虑等症状。根据多个研究及临床实践,神经衰弱的rTMS疗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急性期(初始治疗),频率为每周3~5次,每天1次,持续4~6周,总次数约20~30次,每次治疗约20~30分钟。治疗后若有效,可进入巩固期,每周2~3次,持续2~3个月,逐渐减少治疗频率以维持疗效。对病情复杂或疗效不显著者,可能延长至6周或更长时间,部分研究建议总疗程可达3~6个月。目前临床上多将 rTMS与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结合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针灸疗法。这主要用于消除睡眠障碍、头痛以及胃肠道功能失调的症状。从西医的角度来看,针灸能够有效激活机体中重要的抑制系统,产生镇静安眠的效果。

另外,还可通过对下丘脑的刺激而间接地提高免疫细胞的活力,增强抗感染能力。治疗期间需观察个体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头晕或局部不适,多数在1~2次适应后缓解。物理疗法与心理治疗、药物协同可显著提升整体疗效。■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神经内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