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燕芳 来源: 发布时间:2025-7-18 15:0:11
选择字号:
揭开前庭代偿机制的神秘面纱

图片来源:摄图网

眩晕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平衡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所诱发的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以及姿势失衡等典型性症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举步维艰。

然而,传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常常伴随某些副作用,治疗效果有时也不尽如人意。最近几年来,临床研究中,基于前庭代偿机制的康复治疗方法,具有无创、安全且高效的显著特点,已成为治疗眩晕症的核心技术手段。

静态代偿与动态代偿

前庭代偿可以通过自身的可塑性,努力弥补患者前庭功能所遭受的以往损伤,这一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可以分为静态代偿和动态代偿两个类别。

静态代偿可以迅速恢复患者前庭核团的电活动平衡。相关研究表明,当患者出现自发性眩晕、静息性眼震等各类静态症状时,主要依靠恢复双侧前庭核团的电活动平衡,以时间代偿这种试图“拉回”失衡的局面,如通过联合抑制通路释放GABA递质,以此促进患者能量代谢和神经元恢复的有效机制,在短短数周内即可初见成效。

动态代偿,指在康复治疗或研究中,专门以动态代偿机制为目标进行干预或强化的策略。这里的“动态代偿”指的是庭代偿机制中的运动状态代偿,其核心是解决头部或身体运动过程中的平衡与协调问题。

如感觉替代,当患者前庭功能缺失时,中枢神经就像一个指挥官,可以迅速调整策略,增加患者视觉以及本体感觉在平衡中的权重。比如双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闭上眼睛站立可能会失去平衡而摔倒,是因为闭眼使患者失去了视觉对缺失的前庭功能的代偿。除了感觉代偿以外,行为代偿以及前庭适应均属于动态代偿机制的一般范畴,比如隐性扫视,通过快速的眼球运动来补偿前庭反应的不足。针对该类患者,可反复让其暴露于那些眩晕和刺激的情景当中,比如特定的头位变化,进行脱敏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刺激的免疫让眩晕感不再轻易袭来。除此之外,在一些外周前庭损伤如毛细胞的损伤的情况下,尝试应用身体自身的修复机制,揭示了前庭功能修复的潜在可能。

前庭代偿机制的应用

前庭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针对外周性前庭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的眩晕,该类患者在耳石复位之后,如果仍存在头晕的症状,可以结合该类训练疗法,以此大大减少疾病的复发概率。

前庭康复治疗是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改善患者前庭功能障碍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第一,习服训练。通过反复暴露于眩晕刺激的状态下,比如头部运动、特定视觉场景,从而减轻患者的头晕反应。

第二,适应性训练。通过改变头部或身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从而增强患者前庭系统对不同运动模式的适应能力,这对提高患者的平衡稳定性具有实际作用。

第三,平衡训练。利用平衡垫或者是平衡仪等各类工具强化患者躯体感知能力和肌肉协调能力,这对改善患者行走时的平衡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四,步态训练。针对步态不稳定的患者,可以通过调整步速或步行行走路径,从而提高患者行走的协调性和安全性。

前庭神经炎症在急性期发作后,患者也应尽早开始前庭康复治疗。研究表明,在发病6周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其80%的头晕效果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从而在日常生活当中找回平衡。

梅尼埃病患者在发病期间进行前庭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但该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由于症状较为严重,还需用药物进行控制治疗。中枢性前庭疾病,如脑干或小脑病变,该类患者可能对视觉环境较为敏感,因此需结合前庭康复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摆脱头晕的困扰。双侧前庭功能丧失的特殊患者则需进行长期的适应性训练,并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利用主观量表、客观量表、LCF模型,根据患者的身体功能、活动参与、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临床相关研究表明,凝视稳定性训练、平衡与步态训练、吸附训练均属于该类机制的一般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VR技术以及BCT疗法,实现科技与心理的双重处理。根据患者临床的适应性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可以采用高频率、低强度的方法,逐步提高患者的平衡水平,如老年人以及上述所提到的双侧前庭功能丧失的患者,等等。

对所有患者均适用吗?

前庭康复治疗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眩晕症患者。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比如天旋地转、完全做不了任何事情的情况下,大多数眩晕症患者可以通过这种“练出来的平衡”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比如,对于最为常见的耳石症,属于良性阵发性的眩晕,很多人在转头或者是起床时会突然晕几秒。去医院进行耳石复位后,还可能会伴有头重脚轻、走路不稳的情况。这时候就可以进行前庭康复治疗,通过特定的头部训练、平衡练习,减少耳石症复发以及残留性的头晕。

除此之外,前庭神经炎患者只要是过了急性期,在不会呕吐、能慢慢睁眼走路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前庭康复治疗,只要坚持治疗可以找回平衡感。而前文中所提到的梅尼埃病患者会出现反复性晕眩并伴有耳鸣、耳聋,其不在急性发作期时,也可用该类康复治疗帮助患者寻找平衡。

但是对于一些慢性头晕患者,比如小脑病导致的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那么这种训练就需要因人而异了。所以总的来说,对于上述我们所提到的各类症状以及疾病,是否均适用于基于前庭代偿机制的前庭康复治疗就要因人而异了。

前庭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增强凝视的稳定性、改善眩晕症状;前庭康复治疗凭借中枢可塑性的科学调控,可以为眩晕症患者带来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当中还需多学科协作,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