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福 来源: 发布时间:2025-7-18 15:0:11
选择字号:
话失眠,祝君好眠

图片来源:摄图网

睡觉占据一天中1/3的时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夜生活成为了常态,很多人忽视了良好的睡眠习惯,导致失眠。

怎样才算失眠

失眠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症状,通常是指睡眠时间不足,比实际需要的睡眠时间短,常少于6小时,或者睡眠质量差。但有极少数健康人(约1%)每天睡5小时也感受良好,因此以睡眠的时长评判失眠还需要结合次日的精神状态。如果一些人每天睡眠不到6小时,但次日精神状态很好,对平时生活工作没有任何影响,也不能算是失眠。

一般来说,中老年人超过30分钟才能入睡(入睡潜伏期延长)或者比惯常时间提早30分钟以上醒来(早醒),或者夜间醒后超过30分钟才能入睡、觉醒次数≥2次/晚(睡眠难以维持)算是失眠。儿童和青年人入睡、醒来及醒后入睡的时间定义为超过20分钟有临床意义。如果以上情况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临床上称为短期失眠;如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且每周≥3次,则称为慢性失眠。

如果在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下,仅仅是睡不着(入睡潜伏期延长)、夜间经常醒来(睡眠难以维持)、醒得很早(早醒),或者以上情况都出现,但第二天醒来没有感觉到困倦,对日常的生活工作没有影响,只能算是失眠症状,并不是失眠障碍等疾病。这时,只要找到引起失眠的原因加以干预,一般失眠都能够解决。

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有些慢性失眠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纳差、肌肉紧张等躯体的不适。更严重的失眠会影响日常的操作、判断和应激反应能力而容易发生事故。失眠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的风险。

大多数人一生当中都可能出现过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失眠的次数<3次/周,而且持续时间<3个月,只算得上短期失眠。如果在失眠的基础上没有任何不舒服,经过自己的调整就能够重新获得良好的睡眠,则对身体没有太大影响。只是需要在发生失眠的时候,要积极寻找引起失眠的因素,及时纠正失眠,以免发展为慢性失眠。

影响睡眠的因素

遗传因素。平时生活中,有的人睡眠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有的人在很嘈杂的环境中都能入睡,这与个人的遗传有关,人群中失眠的遗传率约44%,女性(55%)失眠的遗传率高于男性(43%)。儿童期即失眠者的家族性因素强于成年期才起病者。

社会-心理因素。生活和工作中受到的各种打击等应激事件,造成个体发生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应激反应时往往会伴随失眠。经济困难、失业、教育水平低也与睡眠差有关。

环境因素。环境嘈杂、不适宜的光照、过冷过热、空气污浊或者异味、居住拥挤或睡眠环境改变等都会导致失眠。

生理因素。睡前饥饿或过饱、过度疲劳、性兴奋等状态易导致失眠。

精神疾病。几乎各类精神疾病都伴随睡眠紊乱,尤其是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神经系统疾病和躯体疾病。例如帕金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易导致失眠,类风湿关节炎、肿瘤性疾病等常因疼痛而引发失眠。

食物与药物因素。如在睡前摄入酒精、咖啡、茶叶等兴奋性饮料,服用一些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泼尼松)、苯丙胺等兴奋剂、依那普利等降压药物引起刺激性干咳时都会影响睡眠。

睡眠节律的变化。不规律的作息、频繁的倒夜班、跨时区旅行等导致生物节律的改变。

生活行为因素。日间卧床时间过长、小憩过多、抽烟、睡前运动过多或者白天缺乏锻炼等均会对睡眠产生影响。

性格特征。神经质、性格内向和完美主义的特质比较容易失眠。例如对身体健康要求过高或者过分关注,对生活和工作追求完美和过度谨慎,或凡事习惯往坏处想,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者,容易发生失眠。

怎样拥有良好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的心态、乐观的生活态度。

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良好睡眠环境。

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定时上床睡觉、定时起床。不要熬夜,睡前不宜吃得过饱或饥饿。如果觉得平时工作很累,中午可以适当休息一会儿,但是午睡不能超过半个小时。白天适当运动,晚上则要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吃太多辛辣刺激的食物,下午5点以后尽量不要喝浓茶或含咖啡因、酒精的饮料等。

如果因为倒夜班而经常性失眠,建议调整工作时间。如实在不能调整,建议白天适当运动及晒太阳,睡前2小时可服用褪黑素等助眠。

不要躺在床上看电子产品(手机、电脑、电视等),避免在床上阅读、思考、追忆等动脑行为。

如因为疼痛、药物、疾病等因素引起的失眠,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痛药物、停用影响睡眠的药物及治疗原发疾病,改善睡眠质量。

俗话说“千金难买睡得好”,睡眠是日常生活习惯,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健康问题之一。了解失眠,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才能朝气蓬勃地迎接新一天的生活。 ■

(作者单位: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疗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