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计划生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后,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自觉在全社会采取的调节生育的行为。为了社会、家庭和夫妻的利益,育龄夫妻有计划、在适当年龄、生育合理数量的子女数,并养育健康的下一代,以增进家庭幸福,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但现在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对“计划生育”存在误解,一提起“计划生育”,立即想到“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事实上,作为家庭有计划的生育,计划生育包括生育时机、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等内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为有效改善我国的人口结构、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也从“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出了“大调整”,如放开“三孩”政策。“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保护女性健康、促进家庭幸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和原则是不变的。
计划生育的变革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和资源状况等的不断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在调整,使人口增长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我们熟知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执行,并被定为基本国策,提出“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内容和目标。2011年“双独”二孩政策在全国各地全面实施。2013年提出“单独”政策,即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可生育两个孩子。2015年提出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提出了“三孩”政策,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孩子。
此后,为促进“三孩”政策的全面落地,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人口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口质量,各地政府还给予这些家庭一定补贴和奖励。
计划生育政策会随时代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其根本目的是增进家庭幸福和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于“计划生育”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在任何时期计划生育都保障社会、家庭和夫妻的基本权益,强调育龄夫妇有计划地在适当年龄生育合适数量的子女,培育健康的下一代;也体现了想生就计划生,通过避孕、治疗不孕等,得到所期望的孩子数目、生育间隔和时间;还强调优生优育,保障下一代健康和整个家庭幸福。
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也深刻塑造了社会的文化观念。
如何配合计划生育?
大家应清楚认识到“计划生育”是一项好政策,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配合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地实施。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给怀孕一个准备期。夫妻双方在计划生孩子之前,最好给自己留3个月以上的“准备期”。这段时间内夫妻双方要从生活、饮食、作息、运动、情绪等方方面面做出调整,努力为宝宝的健康孕育创造最佳的母体环境。为有效防范宝宝先天畸形、做到优生优育,需要给怀孕一个准备期。
第二,选择最适宜怀孕时间。对于最佳怀孕时间没有确切定义,但医学研究普遍认为七月下旬~九月上旬适宜怀孕,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蔬菜水果种类多,不仅能满足孕期的营养需求,还可以满足妊娠反应时孕妈挑剔的吃饭要求。预产期则在春末夏初,能很好地避开冬季感冒、流感高发季节,产妇坐月子也比较舒适,有利于孕妇的产后恢复和宝宝的生长发育。
第三,孕前检查很重要。准备怀孕的夫妇有必要到医院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根据检查报告,将身体调整到最佳妊娠状态。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积极治疗和调整,确保夫妻双方身体健康,适合生育下一代,最大化规避健康及遗传等医学问题。
第四,科学避孕。这主要体现在生育间隔和保护生育力方面。日常生活中夫妻双方要做到科学避孕,主动学习和掌握各种避孕的方法以及生育规划选项、相关健康知识。避孕可采用的方法种类多,例如男性避孕可考虑避孕套、输精管结扎或堵塞、体外排精等,女性避孕可考虑口服避孕药、节育器、皮下埋置剂、输卵管结扎或堵塞、外用避孕药等,在避孕的时候要结合自身情况科学选择。避孕套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避孕方式,需要在发生性行为的时候男方全程并且正确戴套以提高成功率,此避孕方式对某些疾病的防控(如各种传染病的防控、阴道炎等妇科疾病的防控)也有良好效果。如果避孕套避孕失败,可以考虑紧急避孕措施。复方口服短效避孕药,也是目前常用的避孕方法,除避孕作用外,还可以治疗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异常子宫出血等)及预防疾病(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盆腔感染等),短效避孕药不会影响生育能力,停药后月经恢复即可开始备孕。节育器种类较多,是比较长效且高效的避孕方式,需根据自身情况个体化选择。
第五,其他方面。为保证孕期和产时顺利,要对高风险孕产妇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和指导。为保证宝宝健康,在怀孕期间要积极配合产检。日常生活中要改变各种不良习惯,如抽烟酗酒、熬夜、偏食挑食、持续高压状态下工作等。■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生殖调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