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雅琴 来源: 发布时间:2025-7-18 15:0:11
选择字号: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与术后自我护理

图片来源:摄图网

55岁的李阿姨近几个月来经常感到腹部隐隐作痛,大便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有时便秘、有时腹泻。在家人的陪同下,李阿姨前往医院进行了检查。肠镜显示,她的结肠部位长了多个息肉,最大的息肉直径约1厘米。医生建议李阿姨尽快接受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以防止息肉发生恶变。

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息肉被成功切除。然而,术后的第一天,李阿姨就遇到了一些小麻烦。她感觉腹部有些轻微的疼痛,而且大便时发现有少量的鲜血。这可把李阿姨和家人吓得不轻,急忙呼叫了医生。

医生仔细检查后,告知李阿姨这是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不必过于惊慌。原来,腹部的轻微疼痛是由于肠道在手术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刺激,而少量便血则是因为切除息肉的部位存在一些创面,在肠道蠕动过程中,创面少量渗血所致。医生为李阿姨调整了用药,并详细告知了她术后的自我护理要点。

接下来,李阿姨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护理。在饮食方面,术后禁食了24小时,待肠道通气后,开始先饮用少量的米汤,之后逐渐过渡到米粥、软面条等半流质食物,再慢慢恢复到正常饮食。同时,她也十分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在家人的陪伴下适当地在室内走动,促进肠道蠕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李阿姨的身体逐渐恢复。术后一周复查时,各项指标均显示恢复良好,腹痛和便血的症状也完全消失了。李阿姨开心地说:“多亏了医生和护士的细心指导,让我知道了怎么护理,才能恢复得这么快。”

术前准备:关键步骤不可忽视

一是肠道准备。术前肠道准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一般来说,患者需要在手术前一天服用泻药,如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以彻底清洁肠道。具体方法是将适量的泻药溶解在一定量的温水中,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多次饮用,确保肠道内的粪便被完全排空,直至排出物呈清水样。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如果肠道内残留有粪便,会严重影响医生在内镜下的视野,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息肉切除不完全,从而增加复发的可能性。

二是心理调适。面对手术,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患者及其家属应积极与医生和护士沟通,了解手术的具体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应对方法,从而减轻心理负担,增强信心,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有研究指出,经过有效的心理调适,患者在手术中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更加平稳,术后的疼痛感知也会明显减轻,恢复速度加快。

三是完善术前检查。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传染病筛查等项目,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手术风险,确保手术的安全性。例如,如果患者的凝血功能存在异常,手术中可能会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先对凝血功能进行调整和治疗,待指标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手术。据统计,约10%~15%的患者在术前检查中会发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需要进一步评估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才能进行手术。

术后自我护理:促进康复的关键

一是饮食管理。术后初期,应严格禁食12~24小时,待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先给予少量的温米汤、藕粉等流食,每次饮用的量不宜过多,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之后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米粥、软面条、蒸蛋羹等半流质食物,再慢慢恢复到正常饮食,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2周的时间。饮食恢复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粗纤维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芹菜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增加肠道出血、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是休息与活动。术后的1~2天内,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可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简单动作,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随着身体状况的逐渐好转,可在室内缓慢行走,但要避免长时间站立、下蹲、弯腰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提重物,避免长时间洗热水澡等。一般建议患者在术后1~2周内避免剧烈活动,待肠道创面完全愈合后,再逐渐恢复正常的活动量。适当的活动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但过度活动可能会导致肠道创面出血或愈合不良。

三是并发症观察。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腹痛、腹胀、便血、发热等。如果术后出现轻微的腹痛,这通常是肠道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正常反应,一般会逐渐缓解。但如果腹痛持续加重、疼痛剧烈或伴有腹胀、呕吐等症状,可能是肠道穿孔、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的表现,应立即就医。少量的便血也是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一般是由于创面渗血所致,但如果出现大量鲜血便或便血持续不止,同样需要及时告知医生。此外,发热也是需要关注的症状之一,如果体温超过38℃,且持续不退,可能是伤口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应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四是定期复查。定期复查是确保肠道健康的重要措施,能帮助医生了解手术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复查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在发现息肉后3~6个月进行首次复查。直径小于1厘米、带蒂且表面光滑的息肉,一般建议在息肉切除后的3到6个月进行复查;直径在1至2厘米之间、带蒂的息肉,或直径小于1厘米、广基的息肉,通常在息肉切除后的6到12个月进行复查;大于2厘米、无论带蒂或广基的息肉,一般建议在息肉切除后的3到6个月进行复查,若复查没有异常,之后可以延长至每隔1到3年复查一次。

对于多个息肉,无论息肉大小,通常建议在息肉切除后的3到6个月进行复查。对于腺瘤性息肉,尤其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或息肉的形态有恶变倾向时,需要更密切随访复查,一般建议在息肉切除后的3个月进行复查,之后每隔3到6个月复查一次,连续复查2到3年。之后可以延长至每隔1到3年复查一次。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为肠息肉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的自我护理对于身体的恢复和预防并发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手术前后的全过程以及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以促进术后身体康复。■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内镜中心)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