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志平 邓艳 来源: 发布时间:2025-7-18 15:0:11
选择字号:
结肠炎总治不好,该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影响结肠(大肠的一部分)的正常功能。它的典型表现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常常给患者带来生活质量的影响。结肠炎的类型和病因多种多样,且治疗方案各不相同,因此对于许多患者而言,尤其是那些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患者,结肠炎似乎成了一个难以根治的问题。

什么是结肠炎?

结肠炎并非特指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病因引发的结肠黏膜炎症的统称。其病因复杂程度堪比“迷宫”,既包含感染、缺血等急性诱因引起的特异性炎性病变,也涉及免疫紊乱、肠道菌群失衡等慢性机制引起的非特异性炎性病变。根据不同病因,以下是结肠炎的最常见的三种类型:

感染性结肠炎。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突破肠道屏障时,一场“细菌大战”便在黏膜表面展开。例如,痢疾杆菌感染引发的细菌性痢疾,患者常出现剧烈腹痛、黏液脓血便;阿米巴原虫感染则可能导致肠道溃疡。这类结肠炎的典型特征是“来得快、去得急”,若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缓解。然而,耐药菌的出现为治疗蒙上阴影,部分患者可能因病原体未被彻底清除而转为慢性病程。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炎症性肠病的两大代表,其核心机制是免疫系统将自身肠道组织误认为“敌人”,发起持续攻击。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多从直肠逆行向上,导致黏膜连续性溃疡;克罗恩病则可能累及全消化道,形成跳跃性病变。这类疾病常伴随反复发作的腹泻、便血、体重下降,患者可能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出现贫血、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缺血性结肠炎。中老年人需警惕这一疾病。当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结肠供血不足时,肠黏膜会因缺氧而坏死。患者常突发左下腹绞痛,伴随鲜血便,症状与肠癌相似,易被误诊。肠镜检查可见“节段性黏膜充血、溃疡”,CT血管造影可明确血管病变部位。这类结肠炎的预后取决于血管再通时间,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肠穿孔、腹膜炎等致命并发症。

结肠炎的临床症状

患者常常感到腹部不适或疼痛,尤其是在左下腹部,痛感可能是间歇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胀气和腹部压痛也很常见。

患者常常会经历腹泻,可能伴随血便或脓便。腹泻可能是水样的,或者是带有黏液和血液的。

血便是结肠炎的一个重要症状,溃疡性结肠炎中特别常见。血液可能混在粪便中,也可能是单独的血液。出现血便时,常伴有黏液。

因为消化系统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经历食欲不振,导致体重逐渐减轻。

长期的腹泻和不适可能导致体力消耗,患者常感到疲劳、乏力,甚至影响日常活动。

特别是在感染性结肠炎或严重的非特异性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中,发热是一个常见的症状。

一些结肠炎患者可能会有恶心感或呕吐,尤其是在炎症严重时。

由于持续的不适,患者可能没有食欲,甚至在进食后感到更加不适。

结肠炎可能会导致排便频率的变化,包括便秘或腹泻交替发生。

结肠炎的病因

免疫系统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中,免疫系统的异常是引起炎症的主要原因。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应当识别并清除外来的病原体,但在这些疾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肠道自身的组织,导致慢性炎症。

感染。感染性结肠炎通常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或是某些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都可能引起结肠炎。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结肠炎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尤其是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中,遗传因素更为突出,如果家族中有此类结肠炎的患者,其直系亲属罹患此病的风险会增加。

一些环境因素如饮食、生活习惯、压力等也可能与结肠炎的发病相关。例如,高脂饮食、缺乏纤维素的饮食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同时,长期精神压力也被认为可能加重或诱发炎症反应。

结肠炎的诊断

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腹痛的位置、疼痛性质、发作规律等,是否伴有痢疾后重感、发热、消瘦等情况,这些症状有助于初步判断结肠炎的类型。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是腹部检查。通过触诊了解腹部是否有压痛、压痛的位置和程度,判断肠道炎症可能累及的范围,可能还会检查是否有腹部包块。

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用于查看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判断是否有炎症感染;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反映炎症的活动程度。大便常规用来检查,大便的常规性状,如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黏液、寄生虫等,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结肠炎。粪便培养可检测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如细菌如痢疾杆菌等、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等,以排除感染性结肠炎。如果粪便中检测到艰难梭菌毒素,提示可能是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结肠炎。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结肠炎,如炎症性肠病,粪便钙卫蛋白可能会升高,这是一种反映肠道炎症活动的标志物。

影像学检查中,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患者结肠内部黏膜的情况,包括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息肉等病变,并且可以在检查过程中取肠道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腹部X光或CT检查利用X线的穿透作用来成像,直接观察到结肠是否存在异常。

病理学检查通过结肠镜活检获取结肠组织样本,进一步进行病理学检查以协助明确病因。病理学检查可以有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结肠炎,如缺血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结肠炎的治疗方法

第一,药物治疗。急性期治疗,感染性结肠炎需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如环丙沙星、甲硝唑);而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在其急性发作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快速控制炎症,但需在8~12周内逐步减量。维持期治疗,美沙拉嗪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是轻中度患者的首选,可减少复发风险;生物制剂(如维得利珠单抗)适用于中重度患者,尤其适用于对传统药物不耐受者。难治性病例,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粪菌移植(FMT),通过移植健康人粪便中的菌群,重建肠道微生态。研究表明,FMT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率可达30%~50%。

第二,饮食管理。急性期以低渣、高热量饮食为主,如白米粥、蒸蛋、去皮鸡肉,避免粗纤维(如芹菜、玉米)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缓解期逐步引入可溶性纤维(如燕麦、香蕉),促进肠道蠕动;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益生元(如菊粉),调节菌群平衡。个体化调整,部分患者对乳制品、麸质敏感,需通过“排除饮食法”筛查过敏原;低FODMAP饮食(限制果糖、乳糖等发酵性碳水化合物)可缓解30%~50%患者的腹胀、腹泻症状。

第三,生活方式干预。规律作息,睡眠不足会削弱肠道屏障功能,建议每晚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肠道微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加重肠道负担。压力管理,通过正念冥想、瑜伽等放松训练,降低皮质醇水平,减少“肠-脑轴”的炎症信号传递。

第四,心理干预。结肠炎患者中,焦虑、抑郁的患病率高达30%~50%。心理干预可通过以下方式改善预后: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灾难化思维”(如“我永远好不了”),增强治疗信心。参加支持小组,与病友分享经验,减少孤独感;家属参与护理培训,提高家庭支持质量。对于严重焦虑患者,可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抗抑郁药(如舍曲林),但需注意药物对肠道动力的影响。

第五,定期监测。在规范治疗的同时定期肠镜检查,轻症患者每1~3年复查一次,重症患者需每年复查,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如不典型增生)。同时对炎症指标进行监测,定期检测粪便钙卫蛋白、C反应蛋白,评估炎症活动度,指导治疗调整。同时,还应进行营养评估,通过人体成分分析、血清白蛋白检测,及时发现营养不良,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

结肠炎的治疗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持久战”。患者需认识到,疾病管理不仅是医生的责任,更是自我关爱的过程。患者需在“接纳疾病”与“积极应对”之间找到平衡点,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民医院消化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