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红杰 来源: 发布时间:2025-7-18 15:0:11
选择字号:
每天刷手机3小时,腱鞘炎正在悄悄“锁死”你的手指

图片来源:摄图网

“早上起床,大拇指僵硬得像被冻住了一样,弯曲时还‘咔哒’响……”28岁的程序员小李最近饱受手指疼痛的困扰,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他:“你这是腱鞘炎,再这样刷手机、敲键盘,手指可能会被‘锁死’!”

这不是危言耸听。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打工人”因长时间刷视频、打游戏、敲键盘,导致手指、手腕疼痛、僵硬,甚至无法正常活动。腱鞘炎这个曾经多见于中老年人和手工劳动者的疾病,如今正悄悄侵袭年轻群体。

本文介绍“现代职业病”——腱鞘炎,教你如何识别早期症状、科学预防,以及正确护理。

什么是腱鞘炎?

肌腱与腱鞘是手指的“传动系统”。我们的手指之所以能灵活运动,全靠肌腱(肌肉末端的纤维束)在腱鞘(包裹肌腱的滑膜管)内滑动。腱鞘内部有润滑液,减少摩擦,让手指活动更顺畅。就像精密机械中的传动带与轴承,二者相互配合,让我们能轻松完成打字、弹琴、抓握等复杂动作,从书写文件到系鞋带,每一个日常动作都离不开这套精妙的“传动系统”。

然而,当手指反复做同一个动作(如刷手机、打字)时,肌腱和腱鞘过度摩擦,就会引发炎症、肿胀,甚至形成“结节”。这时,手指弯曲或伸直时,肌腱会被卡住,产生疼痛和“弹响”,医学上称为“狭窄性腱鞘炎”,俗称“弹响指”或“扳机指”。这种损伤就好比轴承长期超负荷运转,润滑不足导致金属磨损、卡顿,不仅影响使用感受,若不及时干预,还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效率。

研究发现,每天刷手机超过3小时的人,腱鞘炎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很多。原因在于,首先,拇指超负荷工作。单手刷手机时,拇指需反复进行滑动、点击、缩放等精细动作,平均每小时要完成近千次操作。这些动作会使拇指屈肌肌腱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长期下来,肌腱与腱鞘间的摩擦系数大幅增加,就像不停运转的齿轮失去润滑,极易引发炎症。

其次,手腕姿势不良。很多人习惯将手腕悬空操作手机,此时腕关节处于过度背伸或掌屈状态,导致肌腱被迫偏离正常滑动轨道,承受额外的剪切力和压力。

最后,缺乏休息。连续刷手机过程中,手指肌肉和肌腱始终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无法得到充分放松和自我修复。人体分泌的润滑液在持续摩擦中消耗殆尽,却得不到补充,导致肌腱与腱鞘间的摩擦加剧,炎症因子不断累积,最终诱发狭窄性腱鞘炎。

腱鞘炎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慢性损伤。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扳机指”(弹响指)指手指弯曲后无法自行伸直,需另一只手辅助,并伴随明显弹响。“妈妈手”(桡骨茎突腱鞘炎)指手腕靠近拇指侧疼痛,尤其在做“拧毛巾”“握杯子”动作时加剧。

科学护手

第一,减少手机使用时间。遵循“202020法则”,即每使用手机20分钟,休息20秒,活动手腕和手指20下。同时,改用双手操作,避免单手长时间刷手机,减轻拇指负担。

第二,调整姿势,减轻肌腱压力。手腕保持中立位,避免手腕过度弯曲或悬空。采用正确姿势,手腕平放,手指自然弯曲。避免错误姿势,手腕下压或上翘,增加肌腱摩擦。同时,使用手机支架,让屏幕与视线平行,减少低头和手指频繁滑动。

第三,手指放松运动,每天3组,每组5次。一是“握拳伸展”训练,缓慢握拳,再完全张开手指,促进血液循环。二是“橡皮筋抗阻”练习,用橡皮筋套住五指,向外撑开,增强手指肌力。

此外,热敷和冷敷要如何选?急性疼痛时,如红肿发热,可冰敷10分钟,减轻炎症。慢性僵硬时,如晨起不适,可热敷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如果已经中招,该怎么办

一是保守治疗,适合轻中度患者。采用休息+制动,减少手部活动,必要时佩戴护具。进行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缓解疼痛。严重者可考虑局部封闭糖皮质激素注射,但不宜频繁使用。

二是手术治疗,针对极少数严重患者。若保守治疗无效,且手指严重“卡住”,可进行腱鞘切开术,解除肌腱压迫。康复的关键是术后需尽早进行手指活动训练,避免粘连。

腱鞘炎虽不致命,但长期忽视可能导致手指活动受限,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想象一下,身为程序员的你,因腱鞘炎无法流畅敲代码,面临项目延期的压力;热爱美食的你,连握刀切菜、端碗吃饭都成了难题。就连日常与家人朋友挥手示意、用手机拍照记录美好瞬间,这些简单动作都变得困难重重。作为“打工人”,我们无法完全脱离手机和电脑,但可以通过科学护手、规律休息,远离“手废”危机。

从今天开始,把护手计划融入日常,每一次短暂的手指放松、每一个正确的使用姿势,都是对未来的自己负责。毕竟,灵活的双手才是拥抱精彩生活的有力工具。■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骨伤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