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肝脏良性囊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焦点。准确的诊断对于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超声(US)、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MRI的应用,肝脏良性囊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得到了显著提升。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新方法也逐渐被广泛应用。
肝脏良性的囊性病变概述
肝脏的良性囊性病变是肝脏内部发生的一种良性疾病,其典型症状是肝脏内形成不同大小、单一或多个囊性结构,其中常见的有肝囊肿和肝包虫病等。肝囊肿大多为无症状性病变,多在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的,其特征是边缘平滑,内部没有实质结构。囊型肝包虫是由细粒棘球蚴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的囊性病变;根据肝囊型包虫病的超声成像特征,将囊型肝包虫病分成6个类别。当包虫破裂进入腹腔内时,就有可能造成腹腔包虫病,特别是单囊型肝包虫的发病更为普遍。
肝脏良性的囊性病变诊断方法
通过血液生化检查,我们可以诊断肝囊肿、囊型肝包虫等。
肝囊肿病人血液生化检查一般为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指标多在正常值以内。因肝囊肿为非侵袭性良性病变之一,对肝细胞及肝功能影响不大,故血液生化检查时不易发生特异性改变。但少数大的或多发性囊肿的病例可因囊肿对肝组织或者胆管的压迫,而诱发轻度胆红素增高或者碱性磷酸酶的异常。尽管这些指标的变动并没有特定的特点,但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它们仍然具有参考意义。
囊型肝包虫病是我国畜牧生产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传染病,其感染途径为犬类等家畜的排泄物。该寄生虫会在体内产生棘球蚴,感染的部位多为肝,但也会蔓延至其他组织。肝包虫病的确诊有赖于血液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在血生化检测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都有明显的变化,增高往往提示肝功能受到损害。对肝棘球蚴病的确诊也可用血清学方法,例如用包虫抗原等特异性抗体或抗原进行测定,该技术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影像学检查一般包括超声(US)、CT及MRI等方法。超声具有操作方便、无创伤性、实时成像等优点,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初筛工具。此技术准确率高,可清楚显示肝囊肿或者囊型肝包虫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分布范围。检查肝囊肿,US影像一般呈均匀无回声,也有低回声区。该影像特征使囊肿边缘清晰可辨,内部无实质回声,有利于医生对肝囊肿等各类实体性病变进行有效鉴别。对于囊型肝包虫,超声波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肝脏内部的结构变化,发现包虫、囊肿的存在。这些影像特征可为医生对病变性质作出初步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但US有其局限性,尤其对于单囊型肝包虫与单纯性肝囊肿,超声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弱,容易造成误诊。
CT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结构细节和清楚的图像展示。CT扫描借助高分辨率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肝脏内囊肿或者囊型肝包虫等特定形态和组织特征。通常肝囊肿CT影像呈均匀低密度区,边缘平滑,内无增强。这一特点使医生比较容易确定肝囊肿。另外,对于囊型肝包虫,平扫时表现为肝实质内大小不等的类球形囊状占位影,增强扫描时表现为周围肝组织密度增加,边界清楚,而病灶密度不增加显示边界更加明显。
影像学检查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必不可少。比如,当肝囊肿病灶比较大或者表现出明显压迫症状,医生就可能考虑采取手术治疗,病灶比较小的囊肿又没有明显症状时可以选择保守观察。CT扫描具有高分辨能力,特别是对直径很小的病灶有特别突出的鉴别能力。
肝脏良性的囊性病变的治疗
对肝脏良性的囊性病变,特别是肝囊肿无症状或有较轻症状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以定期随访、观察为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操作或侵入性操作等,特别是在没有明显压迫症状、没有恶性倾向情况下。这种治疗方式的目的是在确保病人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肝脏受到的扰动,从而避免潜在并发症的发生。诊疗中一般会推荐患者进行周期性的影像学复查,主要包括US和CT。
对于肝囊肿,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已成为首选术式。对于囊型肝包虫,腹腔镜下外囊完整摘除术逐渐成为肝包虫病患者的首选术式,其在并发症、创伤、根治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需要联合阿苯达唑药物治疗来巩固手术治疗效果,以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革命,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体现出独特的优势,相较于传统开刀肝部分切除术,其优势包括创伤小、切口小、解剖结构显示更加清晰等。手术前,医生往往要对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手术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综合评价,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有效。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手段近年来已在肝囊肿治疗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手术困难或者不宜手术者。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有经皮穿刺硬化治疗,非常适合治疗较大或多发的肝囊肿。在超声或CT的指导下,直接将硬化剂注入囊肿内部,导致囊壁细胞遭受化学损伤,并逐步萎缩直到完全消失。
除了常规手段,传统中医中药和生物治疗在肝脏良性的囊性病变的辅助治疗中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针对无明显症状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肝脏良性的囊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不断探索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疗效。■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