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与死神的博弈。无论是突发脑出血后陷入昏迷的患者,还是感染后发展为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症病人,ICU都是生命的最后防线。每一位进入ICU的患者都带着一个家庭的希望。而重症医学的价值正体现在那一场场“力挽狂澜”的抢救中。
本文将围绕三个典型的重症表现——昏迷、休克与器官衰竭,探讨ICU如何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响应机制与多学科协作,帮助患者摆脱生命危机。
昏迷的救治:深入大脑的生死博弈
昏迷是意识丧失的极端状态,病人无法唤醒,也无法感知和反应外界刺激。其原因复杂,包括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中毒、代谢紊乱等。在ICU,面对昏迷病人,抢救的第一步是评估意识程度与病因。
第一,初期评估,意识评估和生命支持同步推进。重症医学科医护接手昏迷患者后,首要任务是快速评估意识状态。最常用的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根据睁眼、语言和肢体反应判断昏迷程度。这一评分结果不单单是数字,而是决定是否气管插管、是否机械通气、是否启动镇静治疗的基础依据。与此同时,气道评估是重中之重。昏迷患者由于吞咽反射消失,容易发生舌后坠和误吸,因此多数患者在进入ICU时即行气管插管,以保障通气和氧合。
第二,精准寻找病因,针对病灶快速反应。昏迷只是表象,真正决定预后的是病因能否明确、处理是否及时。例如,脑出血导致的意识丧失,需依赖头颅CT/MRI迅速判断出血部位与量级,必要时外科干预。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性脑病等代谢性昏迷则需血气、电解质、肾功能等实验指标辅助判断。此外,对于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癫痫持续状态等病因,ICU医师通常配合毒物筛查、脑电监测等手段明确诊断,并在早期启动解毒、抗惊厥等治疗策略。
第三,脑保护策略,不是“唤醒”而是“守护”。昏迷患者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唤醒,更是保护尚存的神经功能。以心跳骤停后复苏的昏迷患者为例,ICU常采用“目标温度管理”或称治疗性低温技术,将体温控制在32~34℃,降低脑组织代谢需求,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此外,还需注意颅内压管理(使用甘露醇、头高位等方式),防止脑疝发生。及时、持续的脑电监测可及早识别潜在癫痫状态,进一步防止脑损伤进展。
休克的处理:重建循环的紧急动员
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衰竭状态,表现为低血压、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代谢障碍,若不能及时纠正,将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害甚至死亡。
第一,早识别早干预,时间就是生命。ICU强调对休克的“早期识别、快速干预”。医护团队通过实时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皮肤灌注等指标,结合乳酸水平评估细胞缺氧程度。休克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多种致病机制的结果。低容量性休克常由大量出血、脱水引起;心源性休克如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则是全身炎症反应后的循环衰竭。这要求ICU医生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判断出病因,并启动个体化的治疗路径。
第二,复苏治疗,扩容与升压并重。在低容量性休克中,补液是第一要务,优先使用晶体液(如乳酸林格液),必要时输入红细胞或血浆。而在感染性休克中,早期广谱抗生素联合液体复苏同样重要。若血压仍低于目标(MAP<65 mmHg),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升压。
第三,精细化监测,多参数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ICU常通过有创动脉压监测、PiCCO等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指导复苏策略。过度补液可能导致肺水肿,复苏不足则休克未解,唯有精细判断,才能真正“纠正休克”而非“掩盖休克”。
器官衰竭的干预:多学科协同的系统对抗
器官衰竭是危重病最终发展的结果,常见包括呼吸衰竭、肾衰竭、肝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等,甚至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这类患者常常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复杂,需要ICU团队的全面管理。
第一,器官支持治疗是“功能替代”而非“器官修复”。当患者肺部无法维持正常氧合时,机械通气成为基本手段;在肾功能不全导致代谢紊乱和水肿时,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成为生命的接力棒;肝衰竭时的血浆置换、人工肝技术等也在逐步应用。重要的是,ICU并非只是被动维持,而是在维持中争取恢复。支持治疗是修复的“桥梁”。
第二,营养支持与感染控制,治疗中的“隐形战场”。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使ICU患者面临高感染风险。ICU通过无菌技术、抗生素管理制度、加强营养支持等方式预防并发感染。同时,营养治疗(肠内或肠外)在维持免疫、改善愈合方面不可忽视,尤其在长期器官衰竭患者中至关重要。
第三,多学科团队协作,构建生命防线。ICU患者常常不仅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而是全身性、多器官的病变。ICU医生需要与神经科、心内科、肾内科、呼吸科、外科等多学科紧密合作,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例如,外科出血控制后需ICU稳定循环,肿瘤手术后的免疫支持等都需要跨学科协同作战。
昏迷、休克、器官衰竭——每一个看似冰冷的医学名词背后,都是生命的临界状态。然而,在ICU里,先进的技术、敏锐的判断和持续的监护,让一个又一个患者走出生死边缘。ICU不是冷酷机器的运转中心,而是技术与关怀并存的战场,是生命得以重生的地方。
ICU的“力挽狂澜”,既是高精尖设备的支撑,更是医护人员昼夜不休的坚守。每一次抢救成功,都是无数专业知识、决策智慧与临床经验的凝结。未来,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ICU也将在更多危重病的战斗中,继续成为最后的堡垒和希望的灯塔。■
(作者单位:陕西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