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泌尿系结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居首位。在我国不同地区,泌尿系结石的患病率有所不同。临床中,结石可能出现在患者输尿管、尿道、肾、膀胱等部位,不同部位的结石临床表现也大不相同,临床干预方式及患者的结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虽然尿路结石的发病率高,人群覆盖广,但部分患者对泌尿系结石的认知存在很多误区,忽略了此种疾病对身体的危害,导致其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式,甚至因此延误了治疗时机,最终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误区一:大量饮水就可以完全预防结石
许多人认为,只要大量饮水就可以完全预防泌尿系结石的发生。这种观点认为,增加尿量可以稀释尿液中的成石物质,从而避免结石形成。的确,适量饮水是预防泌尿系结石的重要措施之一。增加尿量可以降低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成石物质的浓度,减少结石形成的风险。
然而,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仅靠大量饮水并不能完全预防结石。结石形成的致病因素有很多,机体代谢异常、尿路畸形、药物使用和尿路梗阻、感染、异物等都是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常见病因。单纯的大量饮水一方面会增加身体的负担,同时也有可能导致水中毒,并不是预防结石形成的唯一方法。因此,对于无心肺功能障碍及其他禁忌症的人群,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3000毫升,使尿液颜色为清亮或微黄的理想状态,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饮水最佳时间段包括晨起、餐间及夜间睡觉前。需要明确的是,睡前饮水应少量,因人而异。科学研究表明,建立健康的营养膳食结构,才更有利于结石的预防,同时也不会对身体产生较大的伤害。
误区二:结石不疼就不用治疗
疼痛是泌尿系结石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大汗,可伴有恶心和呕吐。这并不代表没有引起疼痛的结石就不需要医疗手段来进行干预。泌尿系结石患者的疼痛主要由结石突然堵塞输尿管或尿道引起梗阻,或者是结石在体内移动的过程中对泌尿系统产生刺激所致。泌尿系结石的疼痛程度与结石的大小不成正比,疼痛最严重的肾绞痛一般在活动后出现,结石越小,症状有可能越明显。在临床中,体积较大的膀胱结石、肾脏铸型结石和鹿角形结石对患者的肾脏功能均产生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但是这几类结石的疼痛程度远低于体积很小的输尿管结石。若患者肾内长期有体积较大的结石存在,会导致肾内积水量逐渐增加,肾内压增加的同时,对内部的感觉神经造成破坏,但并不会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感。
换而言之,若结石没有给患者造成疼痛感,不仅不是一件好事,甚至还属于“噩耗”,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肾功能损害,最终不得不将患肾切除来防止感染和恶变。因此,疼痛程度与结石的大小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误区三:体外冲击波碎石对人体没有伤害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 hotripsy, ESWL)是利用体外产生的冲击波聚焦于体内的结石使之粉碎,继而排出体外达到治疗结石的目的。在腔内微创碎石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ESWL仍然是上尿路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也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但是,其效果良好并不代表此种方式绝对安全,几乎所有接受ESWL的患者都会在术后产生血尿。虽然绝大多数患者无需特殊干预,但仍有少数患者血尿持续时间较长甚至比较严重,需要进一步检查判断有无肾损伤及肾血肿的可能。研究显示,ESWL后不仅可能发生一定概率的肾血肿,还有小部分患者会出现肾绞痛、菌尿等。同时,ESWL后损伤邻近器官的个案报道也并不少见。
需要说明的是,ESWL也存在着较多的禁忌证,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够采用这种方式。而ESWL也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结石均能够一次得到有效处理,部分患者需要多次或者处理无效后采用其他腔内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文献资料显示,符合指征的输尿管上段、中段、下段结石ESWL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3%、73%、74%。因此,ESWL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也会有相应的并发症发生,选择此种方式治疗泌尿系结石需要由专业的人员综合判断后方可进行。
误区四:泌尿系结石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泌尿系结石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甚至是不需要通过医疗手段进行干预也不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由泌尿系结石或结石相关的尿路梗阻等因素会导致尿源性脓毒症的发生。在泌尿系统中,尿源性脓毒血症已成为泌尿外科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该类疾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部分患者院前就已经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进一步发展为脓毒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情会迅速失控、恶化,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早期诊治极为关键,一旦脓毒性休克症状出现,则需要尽早入住ICU, 行联合治疗,包括液体复苏、支持治疗、抗感染和去除感染源等,争取在6小时内改善循环低灌注状态。尤其是高龄、糖尿病、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应更加注意防止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
此外,鹿角形结石通常与感染和不良自然进程有关,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导致肾功能不全、严重的全身感染、恶性肿瘤甚至死亡。鹿角形结石患者10年死亡率为28%,需尽早干预。因此,泌尿系结石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的说法会使大众对其产生较高的期望值和较低的防范意识,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误区五:饮用纯净水可以预防泌尿系结石的发生
在很对公众的认知中,泌尿系结石的发生与饮用水的水质直接相关,尤其是硬水(含钙、镁离子较多的水)被认为是导致结石的主要原因。这种观点认为,饮用硬水会直接增加含钙结石的风险,但现有的研究中饮用硬水是否会增加含钙结石的形成目前仍有争议。
需要明确的是,低钙饮食虽然能够降低尿钙的排泄,但会增加患者骨质疏松的风险和尿液中的草酸含量,而草酸结石是泌尿系结石中占比最高的一种结石。另外,多项研究证实,饮用水中的镁/钙比值与肾结石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镁/钙比值越高,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则越低,反之则发病率越高。因此,合理的矿物质比例更有利于结石的预防。
防治泌尿系结石需科学地认知,要结合个体代谢、均衡饮食、合理饮水和定期体检。一旦确诊,无论有无症状均应遵循专业人员的建议进行防治,切勿因误区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