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牙反颌。 作者供图
不少人对牙齿矫正有种误解,觉得要等牙齿全长好了、恒牙都换完了再去医院,其实真不是那么回事。
有些牙齿问题小时候就已经露出苗头,如果那个时候不理,等长大再处理,往往会更费事、更费钱,而且还不一定能矫正得那么好。儿童牙齿、骨头、脸形都在发育,结构还没固定。这个时候如果发现不对劲,医生能用比较轻松的方式帮孩子调整一下,效果往往比长大后矫正更自然、更稳定。
错过这个阶段,等骨头都长定型了,很多问题就只能靠大动作去解决,比如拔牙、戴复杂的固定器,甚至要做手术,孩子也吃更多苦。
乳牙虽小,作用不小
很多人以为乳牙迟早要掉,出了问题也没关系。其实,乳牙不光负责咀嚼和发音,还关系到恒牙往哪长。乳牙一旦太早掉,旁边的牙就容易往空位上挤,占了恒牙本该有的位置。恒牙没地方,只能长歪,或者长在奇怪的角度,时间一久,矫正起来就难了。宝宝六七个月开始进入乳牙期,第一颗牙就出来了,大概两岁半左右乳牙长齐。六岁开始陆续换牙,这个过程一般持续到十二岁前后。
这段时间,乳牙和恒牙混着长,是牙齿变化最大的时期,医生把这段时间称为“替牙期”。牙齿变多了,空间有限,如果上下颌骨发育没跟上,就会挤得乱七八糟。家长需要重视起来,带孩子去医院,有问题可以提前调整。
哪些情况早点看比较好
不管孩子几岁,只要发现牙齿咬合不对,嘴巴闭不紧、咀嚼吃力、说话发音不清或者牙列乱,就应该去正畸科就诊。
有些孩子下巴发育过快,出现“地包天”,即下牙咬在了上牙外面;有些牙齿太大、牙弓太小,长得挤在一块儿;还有的牙齿中间缝很大,一笑就是一条“门缝”,这些问题都可以提前关注。
有些问题是从坏习惯引起的,比如老吮手指、咬嘴唇、舌头总往前顶。这些小动作如果持续太久,会影响颌骨发育,让牙齿跟着变形。这类问题如果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就发现,医生可以通过一些小工具或训练帮忙纠正,效果不错,也不用太复杂的手段。
早期矫正手段其实没那么吓人
提到“矫正”,很多家长想到的就是一嘴钢丝、牙齿痛得吃不下饭。但早期矫正并不一定要戴传统牙套。针对年龄小的儿童,治疗方式其实很轻松。很多矫治器吃饭、刷牙时可以拿掉,不用一整天戴着,对生活影响小。
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建议戴简单的咬合垫、扩弓器,或者用功能性的矫正器帮助调整颌骨发育方向。比如,针对上下颌不协调,下巴太突出或者太靠后,就可以用一些装置引导下颌慢慢长到合适位置。这些工具看着简单,其实设计很有讲究,是根据孩子的面形、骨骼情况来定做的,不是一副牙套解决所有问题。除了这些装置,有时候还需要帮孩子改掉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张口呼吸、舌头总往前顶。医生可能会安排做肌功能训练,让舌头、嘴唇、面部肌肉更协调,咬合自然就更稳了。
不早点治会带来什么麻烦
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牙齿能自己长好。确实有一小部分孩子牙列乱是暂时的,换完牙就好了。但更多时候,问题只会随着生长越来越明显。比如,原本只是轻微的反颌,没有治疗,等到十几岁时,下巴越长越突出,变成了骨性下颌前突。再进行矫正,就不是戴牙套能解决的了,需要配合手术。
同时,牙齿问题不光事关外观,咀嚼不好还容易影响营养吸收,牙咬不紧说话也费劲,更不用提如果孩子因为牙齿难看不爱笑、不愿讲话,时间久了还会影响性格。等到青春期时,孩子自我意识更强,再去矫正可能配合度也会变差,效果打折扣。
还有一类问题是牙齿太挤,恒牙没地方长,只能往奇怪的方向顶。长歪的牙齿难刷,容易藏食物残渣,为蛀牙、牙龈炎、牙周病埋下了“种子”。
早一点处理牙齿问题,既省事又能减少未来反复治疗的麻烦。
家长要注意什么
孩子换牙的这几年,家长是第一观察者。只要发现牙齿排列不整齐、咬合异常、嘴唇闭不拢、下巴突出、咀嚼偏侧等,都应该警觉。
不要总是抱着“再等等看”的心态,有问题早就医。目前,许多牙科诊所都有儿童专科,医生经验足,能判断问题是否需要干预,也能给出合适的观察或干预建议。
有时候医生会建议暂时不治疗,但要定期复查,这种情况千万别中断随访。因为颌面发育变化快,可能几个月前还没有问题,后面逐渐开始变形。如果建立了跟踪记录,一旦有偏差,医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
平时,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不要总是吃软的东西,要多吃些需要咀嚼的东西,比如胡萝卜、玉米棒、苹果块等,有助于颌骨发育。也要提醒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不要咬笔、咬衣角,发现张口呼吸、打鼾等要尽早检查,排除扁桃体或腺样体的问题。
关于什么时候最合适开始矫正,其实不是看年龄,而是看孩子的发育节奏。有的孩子六岁就开始有明显的咬合问题,有的孩子到八九岁才露出苗头。因此,最好每半年到一年带孩子做一次口腔检查,医生能及早发现错颌畸形,并为最佳矫正时机提供指导。孩子的牙齿问题不能等,有时候看起来像是“还在换牙”,其实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有效的矫正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早发现,早介入”,不需要等牙长齐,不需要等看起来“很丑”才行动。小问题早点处理能省下一大堆麻烦,也能让孩子轻松自信地笑出来。■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