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栗曼 来源: 发布时间:2025-7-18 15:0:11
选择字号:
每次体检都查“血常规”,到底在查什么?

 

去医院做体检几乎都少不了“血常规”这项检查。有时甚至只是感冒发烧,医生也会让抽血做个血常规。对此,很多人心里都有疑问:这项检查到底有多重要?血常规到底在查什么?这份看起来密密麻麻、全是医学术语的报告单,到底隐藏着哪些健康信息?实际上,这项“最基础”的体检项目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是通过抽取少量静脉血,对血液中三大类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进行数量和形态分析的一种常规检查。它能快速、全面地反映身体的健康状态,是基础但极为重要的检测方法。

为什么医生几乎都会开血常规?因为它便宜、快速、信息量大。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炎症、出血倾向,甚至某些恶性疾病的线索。短时间就可以出报告,医生就能获得“身体内部的健康雷达”。

血常规的检查一般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来完成,抽一管血,通过机器“扫描”获得几十项指标的数据,再由医生结合症状做出判断。这种高效、低成本的方式也让它成为体检和初诊的“标配”。

红细胞系统:看你有没有贫血

第一,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负责将肺部氧气输送到全身,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健康成年人每升血液中含有约4万亿~6万亿个红细胞。RBC减少会导致供氧不足,出现头晕、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常见于缺铁、慢性病或失血。RBC升高则可能与高原环境、脱水或红细胞增多症有关,提示造血过多或水分不足。

第二,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氧气搬运工”,其水平能更直观反映贫血程度。Hb过低会导致组织缺氧,表现为面色苍白、易疲劳。男性Hb低于130g/L,女性低于120g/L提示贫血。Hb也是评估输血、手术和妊娠健康的重要指标。

第三,红细胞压积(HCT)。HCT表示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体积比例,综合反映红细胞数量和体积。HCT升高多见于脱水、吸烟者或高原居住者;降低常见于贫血、营养不良或慢性肾病。

第四,红细胞体积(MCV)。MCV即红细胞平均体积,有助于判断贫血类型。MCV<80fl多为缺铁性贫血,>100fl则可能由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酒精中毒、甲状腺异常等引起。此指标对区分不同病因的贫血尤为关键。

第五,红细胞分布宽度(RDW)。RDW反映红细胞大小是否均一。RDW升高说明红细胞大小不一,可能为骨髓代偿造血所致。对诊断缺铁性贫血、早期地中海贫血及营养性贫血具有重要价值。

白细胞系统:谁在帮你打败细菌?

第一,白细胞总数(WBC)。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员。WBC升高一般意味着身体正在与“入侵者”作战,可能是细菌、病毒、寄生虫,也可能是肿瘤或炎症反应。如果WBC低,说明免疫力下降,身体“守门员”不够用了,常见于病毒感染、骨髓抑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WBC异常时,医生通常会结合白细胞分类进一步判断是哪类细胞出了问题。

第二,中性粒细胞(NEUT)。这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前线士兵”,主要对抗细菌感染。NEUT明显升高常见于肺炎、扁桃体炎、阑尾炎等急性感染;而偏低时可能是病毒感染、骨髓病变、化疗抑制等。有时医生会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来评估感染程度及身体反应。

第三,淋巴细胞(LYMPH)。淋巴细胞负责识别病毒、记忆抗原、产生抗体。它是“高智商”的免疫细胞,在病毒感染时迅速增多。感冒、流感、腮腺炎、水痘等病毒感染都可能出现淋巴细胞升高。持续升高或极度减少时,也需警惕是否存在慢性病变或免疫缺陷。

第四,单核细胞(MONO)。单核细胞是体内的“清道夫”,吞噬病原体残骸,参与组织修复。它在结核病、慢性炎症、自身免疫病中常常升高。虽然比例小,但其变化对判断慢性感染和免疫反应很有帮助。

第五,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粒细胞是“过敏特工”,专门应对寄生虫和过敏原。它升高常见于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寄生虫感染等。如果这个指标异常,但没有感染表现,医生通常会考虑过敏因素。

第六,嗜碱性粒细胞(BASO)。虽然数量极少,但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过敏性疾病和某些白血病中具有提示价值。它们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参与慢性过敏和炎症反应。

血小板系统:血液的“止血按钮”

第一,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像“止血贴”,当身体出血时,它们第一时间聚集堵漏,启动凝血机制。血小板太少,容易导致皮肤出血点、月经过多、流鼻血;太多则可能造成血液黏稠,增加血栓风险。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在100~300×109/L之间,低于50×109/L时则有出血风险,需特别警惕。

第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MPV越大,表示血小板越年轻、活跃,也可能反映骨髓正在补偿性释放血小板。升高时需排查是否存在血小板破坏增加(如免疫性紫癜),而偏低则可能提示骨髓功能低下或慢性病影响。

第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PDW用于判断血小板大小是否均一。如果差异大,可能说明骨髓在“混着造”,出现功能异常或成熟度不一的血小板。这在某些血液病变、感染或造血系统疾病中具有指示意义。

哪些异常值得关注?

超出参考值就等于有病吗?并不一定。

参考值是根据大多数健康人群得出的“范围”,个体间存在差异。轻微高或低,可能与饮食、劳累、情绪、药物等有关,不必惊慌。

哪些变化需要警惕?如果白细胞总数非常高,或红细胞指标多项下降,或者血小板突然偏低,那就要引起重视,可能是感染、贫血、造血功能问题,甚至更严重的疾病的信号。

单项异常是否可以忽略?要看程度。如果只是轻微异常,而且没有症状,大多数情况下是暂时性的。但如果反复异常或多项异常,就应进一步检查,不能掉以轻心。

如何让血常规更准确?抽血前最好空腹,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也不要在感冒发烧时做血常规体检(除非为诊断感染而查),这样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血常规能查出癌症吗?血常规不能直接诊断癌症,但一些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比如白血病、骨髓瘤等,可以在血常规中初现端倪,比如白细胞异常升高或出现“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

总之,血常规是医学中最基础的检查之一,能提供极其丰富的健康信息。它不仅能帮助医生识别常见病、急性病,也能在疾病早期提供重要线索。■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检验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