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疼痛是身体在遭受伤害或面临潜在危险时发出的“警报信号”。无论是日常的磕碰擦伤,还是手术、严重创伤等情况,疼痛都会如影随形,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与困扰。而麻醉技术的出现宛如一道神奇的光,为人们“战胜”疼痛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麻醉如何发挥作用,帮助我们抵御疼痛?
麻醉的“前世今生”
麻醉并非现代医学的产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古代,人们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减轻疼痛。例如,古埃及人曾使用曼陀罗等植物来实现镇静和止痛的效果。中国古代也有使用麻沸散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但这些早期麻醉方法大多基于经验,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效果也不稳定,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直到19世纪,现代麻醉学才真正诞生。1846年,美国牙科医生威廉·莫顿在麻省总医院成功演示了乙醚麻醉下的外科手术,这一事件标志着现代麻醉技术的成功应用,为麻醉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开启了现代麻醉学的新纪元。此后,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新型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提高,为现代外科手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麻醉的“分类阵营”
现代麻醉主要分为局部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和全身麻醉三大类,它们就像三支各具特色的“军队”,在不同的“战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局部麻醉的特点是精准打击,用于小范围“止痛”。这种麻醉方法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身体的某一特定部位,使该部位的神经传导功能被暂时阻断,从而让患者在手术或操作过程中,只感觉到手术部位的麻木,而不会产生疼痛。这种麻醉方式就像是一场精准的“狙击战”,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目标区域,对全身的影响较小。
常见的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等。表面麻醉适用于一些浅表的手术或操作,比如眼科手术、鼻腔手术等,医生会将麻醉药物以滴入、喷洒或涂抹的方式作用于黏膜表面,使黏膜下的神经末梢受到抑制,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局部浸润麻醉则是将麻醉药物沿着手术切口逐层注射,使手术区域的组织产生麻醉,常用于一些小型皮肤手术、拔牙等。
区域阻滞麻醉的特点是包围“敌军”,用于较大区域“安宁”。这是在局部麻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麻醉方式,它通过阻断身体某一较大区域的神经传导,使该区域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无痛状态。与局部麻醉相比,区域阻滞麻醉的麻醉范围更广,能够满足一些较大手术的需求。
椎管内麻醉是区域阻滞麻醉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它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和硬膜外隙阻滞(硬膜外麻醉)。腰麻是将麻醉药物注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神经根,使下半身产生麻醉,常用于下肢手术、下腹部手术等,如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则是将麻醉药物注入硬膜外隙,通过扩散作用于脊神经根,其麻醉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可用于胸部、腹部、下肢等多种手术。
全身麻醉的特点是全面“掌控”,用于让意识“沉睡”。其目的是让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痛觉的状态,就像一场深度的“睡眠”。麻醉医生会通过静脉注射、吸入等方式给予患者麻醉药物,这些药物会作用于大脑,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患者失去意识和痛觉,还会影响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因此需要麻醉医生全程密切监测和调控。
麻醉医生的职责
麻醉并非简单地给患者“打一针”或“吸点气”,在整个麻醉过程中,麻醉医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就像一群忠诚的“守护者”,时刻保障着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用药情况等,评估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并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麻醉的过程、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麻醉医生还会做好各种麻醉设备和药品的准备工作,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寸步不离守在患者身边,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种类,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如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麻醉医生会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之,麻醉医生的任务不仅仅是帮助患者镇痛,还包括守护患者的围术期安全等。
麻醉的“潜在风险”与应对
常见的麻醉风险如下: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对麻醉药物或其他麻醉相关物质过敏,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过敏症状,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呼吸抑制。麻醉药物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或影响呼吸肌的功能,导致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变浅,甚至呼吸停止。
循环系统波动。麻醉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循环系统指标可能会发生波动,如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这可能与麻醉药物的血管扩张作用、心肌抑制作用等有关。
恶心呕吐。这是全身麻醉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与麻醉药物的刺激、手术操作对胃肠道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为了降低麻醉风险,麻醉医生会在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进行必要的过敏试验,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在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术后恶心呕吐,可以提前给予预防性用药,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处理。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麻醉将更加精准、安全、舒适,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