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里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学亚型。
先介绍我们的家族——甲状腺癌。这一家族是发生在甲状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分为了四个主要类别: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性癌、甲状腺髓样癌以及甲状腺未分化癌。这四类就已经涵盖了全部甲状腺癌家族的95%以上。有人认为甲状腺癌“温柔”,预后良好;也有人觉得癌就不是个“好东西”。其实,这与肿瘤分化有关。所谓“分化”,是指肿瘤细胞与正常甲状腺细胞相比的差异程度。肿瘤细胞长得和正常细胞越相像,则分化越好。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的细胞与正常甲状腺细胞相比,还保留了一定的相似性,预后也相对好一些。甲状腺髓样癌以及甲状腺未分化癌就没这特权了,经常出现各种转移,因此预后很差。
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我在家族中占比70%以上,偏爱年轻小姐姐,若我的大小不超过1.5cm,预后一般“都挺好”。但也有研究发现,其存在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常见转移部位为肺部,而心脏、硬膜外、乳腺软组织及眼眶等罕见转移亦有文献报道。远处转移可能显著影响患者生存率,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目前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暂不处理,即处在孕早期的准妈妈。这是因为,在孕12周前,胎儿的生长发育及脑神经发育所需甲状腺激素完全依赖妈妈供给,不能自身合成,因此可以定期(每3个月)超声监测我的生长情况。若我一直安分守己,那就等到生完孩子再做决定。反之,若是我持续或突然增大,或者有侵袭的野心(这种概率很低的),那就干脆利落地消灭我。对于孕前罹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女性也不必担心,术后调整好体内甲状腺素水平,依然可以安心孕育健康的小宝宝。
如何确诊
首先让我现形的是“高分辨率超声诊断技术”,它可以发现甲状腺内小至4~5毫米的结节并进行BI-RADS分类,分到4~6类就意味着初步发现我的存在,需要进一步做病理检查。细胞病理学则在微观世界显神威,细针穿刺挑出一点点结节里的细胞,显微镜下就可以识别我。最后一个厉害角色是“分子扩增技术”,病理医生用它来检测穿刺细胞有无BRAF基因突变,若是突变阳性,再加上前两项技术的判断,则几乎就让我无处遁形了。
为什么要检测BRAF基因
BRAF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最常见,而且位点恒定,在第600位密码子上,V600E(氨基酸从缬氨酸(Val)突变成谷氨酸(E))。因此,BRAF V600E突变可以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辅助诊断。当然凡事都有例外,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因为有一少部分是通过其他基因重排等途径的。
有研究表明,携带BRAF V600E突变的乳头状癌相较未发生此突变的乳头状癌,具有相对较高的转移风险和侵袭性,也更易出现放射性碘治疗抵抗。
因此,BRAF基因突变检测非常必要,不仅可以辅助诊断,指导制定治疗决策,还可以用于选择靶向治疗,协助指导患者预后分层,制定个体化的随访方案。
什么是甲状腺细针穿刺“Bethesda诊断报告系统”
当甲状腺结节在超声引导下做了细针穿刺(FNAC),病理技师将标本制成细胞涂片,病理医生要经过一系列分析后发出一份病理报告,帮助临床医生明确下一步治疗方案。
病理医生对细胞良恶性判断是有标准的,即“Bethesda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报告系统”。它的评分有6级,从I类到VI类,见表1。
表1:2017年美国Bethesda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报告系统、恶性风险度及临床处理规范

a:临床处理规范需结合其他检查(如临床表现、超声特点等)
b:有研究推荐使用分子检测辅助评估甲状腺手术类型(腺叶切vs全切)
c:如细胞学诊断为“可疑转移癌”或“恶性(转移癌)”,本规范不适用
如何读懂“暗语”
当一份甲状腺穿刺的细胞学诊断报告为Ⅰ类或者Ⅱ类,意味着标本几乎没有细胞,无法诊断,或考虑为良性滤泡性结节、甲状腺炎性病变等等;若超声报告有钙化,则要复穿。如果报告为Ⅲ类,则意味着病变是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一种表现,需要复穿或用此标本做分子检测。
如报告为IV类,表明是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这一结果有可能是良性(滤泡性腺瘤),有可能是恶性(滤泡性癌)。因此建议患者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案。当然,此类诊断也明确排除了甲状腺乳头状癌。
当报告为Ⅴ类或Ⅵ类,就与恶性肿瘤有关了。细胞学诊断需要足够数量的、病理形态特征明确的病变细胞予以支撑。Ⅴ类之所以有“可疑”二字,是因为要么细胞学改变特征不能充分证明是恶性,要么病变细胞量不够,不能给出明确诊断。故而Ⅴ类诊断首选分子检测,查看关键基因有无突变,再制定相应的临床处理措施。而Ⅵ类则是明确的恶性诊断了,几乎囊括了甲状腺所有的恶性肿瘤以及转移癌等,临床直接手术处理。手术也有两种方式可选择:腺叶切除和超声微波消融,各有利弊,需要患者和医生综合考虑。
预后如何
如前述,若病灶小于1.5cm,仅在甲状腺内,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则临床治愈率较高。若癌灶大于4厘米、肿瘤呈多灶、出现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高侵袭性的组织学亚型(如靴钉亚型、高细胞亚型、实体亚型……)等,这类预后就比较差了。■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