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少颖 来源: 发布时间:2025-9-24 11:8:5
选择字号:
读懂激素:身体的语言密码

图片来源:摄图网

激素是人体内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化学物质,构成了我们身体内部复杂而精细的调控网络。它们如同身体的语言密码,通过最常见血液远距离传递,以及作用于邻近细胞的邻分泌、自分泌、腔分泌等,影响和调节着我们的生理功能。本文将深入探讨激素的本质、分类、作用机制、生理及药理功能、副作用以及合理使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生命的重要调控工具。

激素的本质与分类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特定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种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它们扮演着身体内部信息传递的重要角色。人体内的激素种类极为繁多,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可以大致划分为胺类、肽与蛋白质类以及脂类这三大类。

胺类激素中,我们熟知的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等,它们在应激反应和能量代谢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肽与蛋白质类激素则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催乳素、促性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它们在血糖调节、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脂类激素主要为类固醇激素,如孕酮、醛固酮、皮质醇和睾酮等,它们在生殖、电解质平衡和应激反应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医疗和日常语境中,我们提到“激素”时往往特指糖皮质激素属于脂类一种。糖皮质激素因其具有调节糖类代谢的显著活性而最早为人们所认识,其主要成分皮质醇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作用,对机体的多个系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激素的作用机制

激素的作用机理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涵盖了从激素的合成起始,历经分泌、传输,直至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触发信号传导等多个紧密相连的环节。这一过程始于特定的内分泌腺或细胞内,通过一连串精心调控的酶促反应,激素得以合成。一旦生成,激素随即通过最常见血液运输被释放到血液中,搭乘血液循环的快车,穿梭于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激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是其发挥生物效应的核心步骤。这些受体既可能镶嵌在细胞膜的表层,作为受体蛋白存在,也可能深藏于细胞内部,或是作为核受体驻守在细胞核内。一旦激素与相应的受体成功牵手,便会形成一个激素-受体复合物。这个复合物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一连串精密的信号传导通道,这些信号在细胞内层层传递,最终对靶细胞的生理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激素的生理作用

激素在人体内发挥着广泛的生理作用,涉及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及水盐平衡、生长发育、生殖调节、应激反应等多个方面。

胰岛素降低血糖,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则升高血糖,促进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

胰岛素促进脂肪的合成和储存;糖皮质激素则促进脂肪的分解,抑制脂肪的合成。

生长激素、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糖皮质激素则提高蛋白分解酶活性,促进蛋白质的分解。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维持体液渗透压;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排泄,维持电解质平衡。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等共同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发育和性激素的分泌,调节生殖过程。

糖皮质激素是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能够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帮助机体应对各种应激状态。

激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激素在临床上具有极其广泛且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抗炎、免疫抑制以及抗休克等多个治疗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疗效。

糖皮质激素作为激素中的一类重要成员,其抗炎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从而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病痛。这一作用机制使得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以及各类皮肤疾病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糖皮质激素在免疫系统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降低免疫应答的强度,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有力手段。此外,在器官移植过程中,糖皮质激素也能有效减轻排斥反应,提高移植成功率。

在抗休克方面,糖皮质激素同样表现出色。它能够通过扩张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以及提高机体对细菌的耐受力等多重机制,有效对抗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病症,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降低死亡率。

在肿瘤治疗领域,激素疗法展现出独特价值。例如,他莫昔芬作为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使乳腺癌五年生存率提升至90%。近年来,新型雄激素受体降解剂(ARV-110)在前列腺癌治疗中取得突破。关于这些最新的治疗进展,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应用。

激素的副作用与合理使用

激素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糖代谢紊乱,导致血糖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也可引起脂代谢紊乱,导致高脂血症和肥胖。

激素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长期使用可增加骨折的风险。

大剂量激素治疗可引起近端肌无力,尤其是双下肢。确诊类固醇性肌病后需停用激素。激素可引起皮肤萎缩、紫纹、痤疮、多毛等皮肤损害。

激素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表现为欣快、激动、焦躁、失眠等。长期使用还可能引起认知障碍和记忆减退。

激素能够抑制免疫应答,降低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儿童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生长迟缓,这与GH/IGF-1轴受抑制相关。研究显示每毫克泼尼松等效剂量可使年生长速度下降1.8厘米。老年患者更易出现激素性肌病,65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是青壮年的3倍,这与线粒体功能退行性变有关。

为了合理使用激素,减少副作用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更不可随意滥用。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引起的停药反应。

二是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人体糖皮质激素分泌高峰在早上8点到10点,为了配合人体的分泌节律,建议在早上7点到8点时间段服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和预防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皮质萎缩引起的不良后果。

三是定期监测。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白细胞数、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观察精神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副作用。

四是注意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上增加蛋白质的比例,控制体重;生活上避免受凉、劳累,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心理上正确认识激素的副作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五是治疗期间推荐实行“3-6-9”监测方案:每3个月检测骨密度(DXA法)、每6个月进行眼科检查(排查白内障)、每9个月评估心血管风险(颈动脉IMT测量)。对长期用药者,双能X线吸收法(DEXA)T值≤-1.5时应启动双膦酸盐预防治疗。临床药师主导的药物管理项目显示,实施治疗药物监测(TDM)可使库欣综合征发生率降低38%,通过测定晨间皮质醇/可的松比值,能更精准调整给药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激素的研究和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激素的合成、分泌、作用机制等研究提供更加精确的手段。同时,新型激素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将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合成生物学为激素治疗带来革新。2024年我国科学家成功构建“智能胰岛β细胞”,这种基因编辑细胞能根据血糖水平自主调节胰岛素分泌。纳米递药系统突破传统局限,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装载的地塞米松可实现关节腔缓释,单次注射维持疗效28天。人工智能辅助的激素用药决策系统正在研发中,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百万例电子病历,可预测83.7%的激素相关性骨折风险,为精准医疗提供新范式。

激素作为身体内部至关重要的调控工具,在维持机体稳态平衡、促进生长发育进程以及精细调节生殖过程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其他物质难以替代的关键作用。然而,激素在使用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它们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而客观地看待激素的作用与副作用,正确认识激素的两面性,并在实际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激素。■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中医医院外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