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5岁的糖糖在幼儿园体检中被发现视力异常,经专科检查确诊为弱视。由于发现及时,经过半年矫正训练,她的视力恢复了正常。糖糖妈妈后怕地说:“幸亏每半年坚持体检,否则等孩子上学后再发现就晚了!”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儿童发育就像一棵正在生长的小树,定期“修剪检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宝贝健康成长。
为什么要建立成长档案?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0~6岁儿童健康管理规范》,新生儿出院后一周内必须建立健康档案,并在1、3、6、8、12、18、24、30、36月龄以及4、5、6周岁时进行系统体检。这些定期检查就像为孩子的生长发育安装了一套“监测雷达”,能够及时捕捉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信号。例如,通过定期的身高体重测量和大运动能力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孩子在生长发育上的差距,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此外,新生儿出生后进行的心脏杂音筛查,能够帮助家长和医生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先天性心脏病。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科学地指导家长如何为孩子补充铁质等,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通过发育行为评估,可以捕捉到孩子早期的异常信号,为孩子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同年龄段的“成长密码”
在0~1岁这个生命初期阶段,一系列关键的健康检查对于确保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新生儿出生后的48小时内需进行听力筛查,以耳声发射检测确保听力正常。72小时后,足底血采集用于筛查包括苯丙酮尿症在内的六种遗传病,为孩子的健康把好第一道关。到了1月龄,重点评估宝宝的身高体重增长情况。同时,哺乳姿势评估和养育指导帮助预防中耳炎,确保孩子营养摄入。1~3月龄,进行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B超筛查,预防孩子未来可能出现的行走问题。6月龄时,血红蛋白检测评估孩子的贫血状况,辅食引入指导帮助孩子逐步适应固体食物。例如,8个月大的乐乐在体检时发现头围增长过快,通过CT检查确诊为脑积水,及时手术治疗避免了智力损伤,凸显了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读懂体检报告的“秘密语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体检报告是家长了解孩子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然而,体检报告中常常包含一些专业术语和数据,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些内容可能就像是一门外语。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体检报告,我们介绍体检报告中一些关键指标的“秘密语言”。生长曲线图是评估孩子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工具。它通过记录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体重和身长数据,绘制出一条曲线,从而反映出孩子的生长趋势。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我国制定了一套全球通用的儿童生长标准,家长可以将孩子的生长数据与这些标准进行对比,以评估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身长/年龄曲线低于3%提示生长迟缓,而体重指数(BMI)超过同年龄95百分位属于肥胖。家长可以下载相关APP,每月上传数据自动生成曲线,方便跟踪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化验单上包含了许多关键指标,家长需要特别关注血红蛋白、维生素D等指标。
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问:骨密度低就是缺钙吗?
答:儿童骨骼处于快速生长阶段,检测显示“骨密度低”可能是正常现象,需结合血钙、碱性磷酸酶综合判断。超声骨密度的测量结果并不能单一地作为判断孩子是否缺钙的依据。实际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骨骼会经历快速的重塑和生长,这可能会导致在某些时期骨密度暂时性地低于标准值。因此,家长在面对这样的检测结果时,不必过于焦虑。正确的做法是,将骨密度检测结果与血钙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等其他相关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评估。如果有必要,可以咨询专业的儿科医生,获取更准确的诊断和建议。
问:微量元素检测有必要做吗?
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叫停非诊断需要的微量元素检测,而强调膳食分析和生长评估更科学。微量元素,如铁、锌、铜等,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然而,无针对性地进行微量元素检测,不仅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引起家长的过度担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经明确指出,除非有明确的临床指征,否则不应进行此类检测。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膳食调查和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估,可以更科学地了解孩子是否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家长可以通过记录孩子的饮食习惯,以及定期的身高体重测量,来评估孩子的营养状况。
问:常规体检频率如何科学设定?
答:常规体检的频率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健康状况以及家族病史等因素综合考虑。对于3岁以上健康的孩子来说,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是推荐的做法。然而,对于有特定健康问题或家族遗传病史的孩子,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检查。家长应与儿科医生沟通,根据医生的建议来设定体检的频率。
问:体检报告指标异常需要立即治疗吗?
答:体检报告中出现的异常指标并不总是意味着需要立即治疗。有些指标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变化,或者与孩子的生长发育阶段有关。家长在面对异常指标时,应保持冷静,不要急于自行判断或采取行动。最重要的是,将体检报告带回给儿科医生,由医生进行专业的解读和评估。医生会根据指标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观察一段时间,或者进行特定的治疗。家长应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孩子的健康得到妥善的管理。
问:孩子抗拒检查怎么办?
答:用“给小熊看病”游戏预演,准备安抚玩具,检查后给予小贴纸奖励。面对孩子对体检的抗拒,家长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给小熊看病”的游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逐渐熟悉医疗检查的流程。此外,准备一些安抚玩具,如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或安抚奶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孩子的焦虑。检查结束后,给予孩子一些小贴纸或其他小奖励,可以作为积极行为的鼓励,让孩子对体检产生正面的联想,从而减少未来的抗拒。
异常情况的应对策略
第一,发育迟缓。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发育迟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如果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还不能抬头,这可能是一个需要引起家长注意的信号。建议此时应进行专业的神经运动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发育上的问题。当孩子达到1岁半的年龄,如果还不能独立行走,这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异常情况。此时,家长应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以排除脑发育不良的可能性。脑发育不良是一种影响儿童运动、智力等功能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对于发育迟缓的儿童,干预方案是至关重要的。早期训练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运动能力,促进其运动技能的发展,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
第二,性早熟警报。性早熟是指儿童在生理上提前进入青春期的现象,这在女孩和男孩中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女孩来说,如果在7岁半之前就出现了乳房发育的迹象,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或者男孩在9岁之前睾丸增大,这都是性早熟的早期信号。家长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因为性早熟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性早熟可能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比如使用抑制针来延缓性征的发展。这种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第三,儿童肥胖问题。儿童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起心理问题。如果孩子体重增长过快,或者体重明显高于同龄儿童,家长应引起重视。建议定期进行儿童体重和身高的测量,并记录生长曲线。如果发现孩子的BMI超过正常范围,应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订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控制儿童肥胖的关键在于平衡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以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立宝贝成长档案,就像给孩子绘制专属的健康地图。从第一次心跳检测到入学前的全面评估,这些定期检查串起了生命最初的美好轨迹。最好的爱不仅是衣食照料,更是用科学守护成长每一步。■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西院区儿童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