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天彦 江莉霞 来源: 发布时间:2025-9-24 11:8:5
选择字号:
伤口愈合慢?请注意这些护理误区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小伤口,比如切菜时不小心划到手或是摔倒擦破了皮。大多数时候,这些小伤口很快就会愈合。然而有时,你会发现伤口愈合的速度似乎特别慢,甚至还会出现红肿、发炎的情况。

这可能与我们日常护理伤口时的一些错误做法有关。很多人对伤口愈合的知识了解不多,容易陷入一些护理误区,从而影响伤口的愈合速度。那么,想要伤口快速愈合,就要先了解影响愈合的因素和正确护理方法。

伤口愈合慢的原因

一般来说,年轻人的组织再生能力较强,伤口愈合较快。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包括细胞更新和修复能力)逐渐减退,伤口愈合速度相对较慢。个体差异(如遗传因素、基础健康状况)也会影响愈合速度。

伤口本身的类型(如割伤、擦伤、烧伤)和严重程度(深度、面积、污染程度)直接影响愈合速度和难度。伤口越深、越大、污染越重,需要修复的组织越多,愈合时间越长,也更容易发生感染,进一步阻碍愈合。

如果伤口部位的血液循环不畅,就会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难以送达,影响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这可能是由于血管受损、动脉硬化或长期卧床等原因导致的。因此,血液循环状况不佳的人,伤口愈合速度通常较慢。

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A)和矿物质(如锌)等营养物质是身体修复伤口所必需的。如果身体缺乏这些关键营养物质,就会导致伤口愈合速度减慢。例如,蛋白质是构成新组织和胶原蛋白的重要原料,缺乏蛋白质会严重影响伤口的修复过程。

免疫系统负责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物和病原体(细菌、病毒等),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如果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如因疾病、药物或压力),就难以有效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容易导致伤口感染。一旦感染发生,炎症反应加剧,会严重延缓伤口愈合的速度。

一些慢性疾病也会显著影响伤口愈合。例如,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影响血液循环和组织的修复能力,导致伤口愈合困难且容易感染。其他如严重贫血(影响氧气输送)、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伴随炎症或影响免疫调节)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对伤口愈合产生不利影响。

伤口处理常见八大误区

误区一:盲目使用消毒液。很多人认为消毒液能杀菌,因此频繁使用。然而,盲目使用消毒液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同类型的伤口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伤口(如大面积烧伤或化学性灼伤)并不适合自行使用刺激性强的消毒液(如碘酒、酒精),需要专业处理。此外,过度使用消毒液(尤其强效的)还可能杀死有益菌并刺激伤口组织,破坏伤口自身的修复环境和菌群平衡,反而延缓伤口愈合。

误区二:盲目使用创可贴。创可贴因其方便、快捷而被广泛使用,但并非所有伤口都适合使用创可贴。对于较深、较大、出血不止、已经感染化脓或动物咬伤的伤口,盲目使用创可贴可能会导致伤口恶化。普通创可贴的透气性相对较差,容易使伤口处于密闭潮湿环境,利于细菌滋生。因此,在选择使用创可贴前,要先判断伤口是否适合(如小、浅、清洁的切口),避免将其当作万能贴。

误区三:频繁更换敷料。有些人认为频繁更换敷料可以保持伤口清洁,促进愈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过于频繁更换敷料(尤其当伤口与敷料未粘连时)会反复干扰、触碰伤口,干扰伤口的修复过程,甚至可能撕裂新生成的脆弱组织(如肉芽组织、上皮细胞),导致伤口愈合速度减慢,并增加感染风险。

误区四:过度清洁伤口。有些人认为每天频繁冲洗伤口可以更快地去除细菌和污垢。但实际上,在初步清洁后,过度清洁会破坏伤口形成的保护性环境(如结痂或湿润愈合环境)和自身的修复机制。使用刺激性过强的清洁剂或频繁更换消毒药物,可能对伤口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和损伤。

误区五:忽视伤口疼痛。伤口疼痛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告信号,表明伤口可能存在明显炎症或感染。然而,有些人却选择忽视伤口疼痛,认为疼痛是暂时的,忍一忍就过去了,这种做法可能会延误伤口的正确治疗和愈合。如果伤口出现持续加剧的疼痛,或者伴有红肿热痛,可能是感染、炎症加重或其他并发症的征兆,务必及时就医。

误区六:过度包扎。过度包扎(如包裹层数过多、过紧)会使伤口处于不必要的密闭、温暖、潮湿环境中,非常利于细菌滋生和感染。此外,如果包扎过紧,还可能压迫血管,影响血液循环,导致伤口局部缺血、缺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这些因素都会显著延缓伤口愈合的速度。

误区七:自行处理复杂伤口。对于深度较深、创面不整齐、面积较大、出血不易止住、污染严重,或者伴有骨折、关节脱位、肌腱神经损伤、异物嵌入等复杂情况的伤口,自行处理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甚至可能加重损伤或掩盖问题。这些伤口必须由专业医生进行彻底评估和规范处理,以确保伤口得到正确清创、修复、抗感染等治疗,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和不良愈合的风险。

误区八:不敢活动受伤部位。为了避免伤口疼痛或撕裂,有些人选择长时间保持受伤部位完全静止不动。然而,在疼痛可忍受范围内,轻柔、适度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为伤口带来更多氧气和养分,有助于消肿和加速伤口愈合。当然,活动时应严格避免对伤口造成牵拉、摩擦或使其承受过大压力的动作。

正确处理伤口,记住这5点

第一,初步清洁。用温和的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轻轻冲洗伤口,帮助去除表面的污垢、血迹和异物。需要注意,冲洗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摩擦伤口,以免加重损伤。如果伤口内有难以清除的异物,如较大或深嵌的沙粒、碎玻璃、木刺等,应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切勿强行抠挖,以免造成更大损伤或感染。

第二,视情况进行消毒处理。对于清洁的小伤口,清水冲洗后不一定必须消毒。如需消毒,选择刺激性较小的碘伏(聚维酮碘),避免使用酒精、双氧水(过氧化氢)直接刺激伤口。用棉签蘸取适量消毒液,轻轻由内向外涂抹在伤口周围皮肤上,消毒液一般不建议直接涂抹在开放的伤口创面上,碘伏相对温和可用)。消毒时要全面涂抹,确保伤口周边都得到消毒。

第三,止血与包扎。如有出血,用干净的纱布、棉布或手帕直接覆盖伤口,施加稳固、适度的压力按压止血。若出血量多或呈喷射状,在持续按压的同时,可将受伤部位抬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减少血液流向伤口,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尽快就医。止血后,根据伤口情况选择是否包扎。如需包扎,选用透气性好的无菌纱布或医用敷料,轻轻覆盖在伤口上,然后固定好(可用胶布或绷带)。包扎时要松紧适度,确保能固定敷料且不阻碍血液循环(检查远端肢体是否温暖、颜色正常),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导致敷料脱落。

第四,保持适度湿润,而非干燥。现代伤口护理理念认为,保持伤口处于适度湿润的环境更有利于细胞移行和愈合(湿性愈合)。应当使用合适的保湿敷料(如水胶体敷料、泡沫敷料、藻酸盐敷料等,根据伤口情况选择)覆盖伤口,有助于吸收渗液、维持湿度和温度。如果使用传统纱布,应及时更换被渗液浸透的敷料,避免长时间处于过度潮湿状态。洗澡时可用防水敷料保护,洗后及时擦干周围皮肤。如果敷料湿透,需及时更换。处理的核心是避免伤口完全干燥结硬痂和避免浸泡在渗液中,维持平衡的湿润环境。

第五,定期观察与及时就医。每天或隔天检查一次伤口,注意观察伤口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是否有渗液、红肿、异味等异常情况。如果发现伤口周围皮肤发红、肿胀,或有脓液流出,可能是感染的征兆,应立即就医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小伤口时,一定要避免陷入这些误区,采用正确的护理方式,才能让伤口更快更好地愈合。■

(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胃肠与减重代谢外科)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