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因其高致死率,常令人闻之色变。它是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之一。在心肌梗死的救治过程中,每一秒都关乎着患者的生死存亡。掌握心梗的急诊护理知识,如同为家人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
心梗的机制、症状和危害性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因血液灌注不足而产生的缺血缺氧坏死。当冠脉供血中断或大幅减少时,心肌细胞就会发生缺氧,而长时间缺氧会造成心肌细胞大量死亡。而心肌细胞死亡后心脏无法正常收缩和泵血,导致血液无法流至全身。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心梗的根本原因。现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加剧,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增加,导致血管内壁中的脂质物质不断堆积,形成斑块附着于血管中,斑块会逐渐形成血栓且面积不断增大,血管内径也会不断缩小,血流难以通过,最终彻底堵塞血管,引发心梗。
心梗的最典型症状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紧缩性疼痛,感觉像被巨石压迫,可向左侧手臂、下颌、颈部、肩部及背部放射。多数心梗患者还会存在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或呼吸困难等症状。也有一部分心梗患者,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症状可能非常不典型,表现为无痛性心梗、上腹痛、牙痛、咽喉紧缩感等。缺乏对不典型症状的警示,可能导致这部分高危人群延误救治。
心梗的危害性极大,可瞬间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导致猝死。心肌损伤具有不可逆性,会导致心功能永久降低。同时,患者可能会产生持续性心律问题,必要时需要采用心脏起搏器维持正常心脏节律。
生活习惯和心梗的关联
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部分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常见于油炸食品、糕点)会导致不良胆固醇水平的增加。红肉的过多摄入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因此,应该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健康饮食,减少摄入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增加白肉(如鱼肉、禽肉)、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比例,提高身体的抗氧化能力。
同时,日常生活中应该增加运动量,运动量不足会降低心肺功能,使得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还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规律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保持健康生活。
烟酒也对心脏存在明显不良影响,烟草中的大量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栓的形成,加速动脉硬化。而大量饮酒则会导致血压水平提升,造成心肌毒性损伤,诱发心律失常。因此,戒烟戒酒是保护心脏的必要措施。
心梗急救四步曲
首先,院前急救。院前急救至关重要,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当家人出现疑似心梗的症状时,应该保持冷静,避免过度惊慌和焦虑,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向医疗专业人员准确描述患者的症状和所在位置。在等待急救人员到场的过程中,持续观察患者的状况。让患者平躺或半卧休息,保持安静,绝对禁止活动,以减少心脏负担。松解患者衣物,让患者保持呼吸顺畅。由于心梗起病急、症状明显,患者因疼痛而有濒死感,又因担心病情及疾病预后而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家属要保持镇定,不要过于慌张,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到患者,导致病情加重。应该耐心陪伴、安抚患者等待救护人员的到来。避免对患者进行过度刺激或惊吓,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其次,送医过程。应持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意识等。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等情况,立即对其实施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术是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是心梗现场急救的重要措施。如果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尽快获取并使用。
再次,到院急救。患者到达医院后,医生会迅速进行一系列检查以明确诊断是否为心梗。诊断后尽量在发病后的黄金120分钟疏通血管,每延迟一分钟,都会有更多的心肌细胞死亡。常见的开通血管方法有溶栓治疗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等,以防止血栓形成、稳定斑块等。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最后,家庭护理,悉心照料,康复助力。患者出院后,家庭成员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鼓励患者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养花、下棋等,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控制食物摄入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避免过度饱腹感。
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愉悦和放松。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规范的心脏康复,包括运动评估、定制化运动处方。在运动和活动中注意监测身体状况,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监督患者的病情状况,定期测量血压、心率等指标。同时,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如果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个人和家庭都是巨大的挑战,但它可防、可治、可管理。通过了解心梗的急诊护理流程,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做好家庭护理,我们就能在关键时刻抓住生机,最大程度地守护家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