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发生在消化道中的癌症,如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常见恶性肿瘤。这类癌症在早期往往症状隐匿,甚至毫无不适,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病情已进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什么是消化道早癌?
消化道早癌是指起源于食管、胃、小肠或大肠(结直肠)等消化系统部位的恶性肿瘤,在尚未侵犯深层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时就被发现的一种早期阶段的癌症。根据医学定义,早癌通常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局限于黏膜层的癌变,称为“黏膜内癌”;另一种是癌细胞已经穿透黏膜层但仍未侵犯肌层的“黏膜下层癌”。这类癌症的最大特点是病变范围局限、未发生淋巴结或血液转移,因此治疗效果远优于中晚期癌症。
与进展期癌症相比,消化道早癌在临床上常常缺乏特异性症状,很多患者甚至没有任何明显不适,仅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过程中被偶然发现。例如,早期胃癌可能表现为轻微的上腹不适或类似胃炎的症状,而早期结直肠癌则可能没有典型表现,仅在粪便潜血试验中出现异常。正因如此,许多消化道早癌在未被发现时可能会悄然进展,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此外,消化道早癌往往与一些癌前病变或癌前疾病密切相关。例如,长期患有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息肉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显著升高;而结直肠中的腺瘤性息肉则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而言,定期进行内镜筛查尤为重要。
谁是早癌筛查的重点人群?
消化道早癌虽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并非随机发生,某些特定人群由于遗传、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患消化道癌症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因此,识别并定期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早癌筛查,对于实现癌症的“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首先,年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大多数消化道癌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其患胃癌、结直肠癌等疾病的概率显著上升。因此,建议40岁以上、无明确禁忌证的人群应考虑定期接受胃肠镜检查。其次,有家族史的人群也是重点筛查对象。如果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患食管癌、胃癌或结直肠癌的病史,那么个体罹患同类癌症的风险将大幅增加,这类人群应提前开始筛查,并缩短检查间隔时间。
此外,长期患有某些癌前病变或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也属于高风险群体。例如,患有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肠上皮化生等胃部疾病的人群,胃癌风险显著升高;而结直肠中的腺瘤性息肉则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由于长期炎症刺激,也更容易发展为胃癌,因此建议积极检测并根除感染。
内镜检查如何“火眼金睛”识早癌?
内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消化道早癌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被誉为医生的“第三只眼”。通过在一根柔软可弯曲的细管前端装有高清摄像头和光源系统,内镜可以直接进入人体消化道内部,对黏膜进行实时、动态、高清晰度的观察。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相比,内镜不仅能够发现微小病变,还能在病变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就捕捉到其早期信号,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常规白光内镜(WLI)作为最基本的检查方式,虽然能发现一些明显的异常区域,但对早期癌症特别是平坦型病变的识别能力有限。因此,近年来,多种先进的增强成像技术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早癌的检出率。例如,窄带成像技术(NBI)利用特定波长的蓝绿光增强血管和黏膜结构的对比度,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病变区域的微血管形态,从而判断是否为肿瘤性病变。放大内镜结合NBI技术,可以进一步放大病灶区域数十倍,实现对细胞级细节的观察,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
早癌识别的关键信号与图像特征
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断过程中,内镜检查不仅是发现病变的重要工具,更是通过细致观察黏膜表面及血管结构的变化来识别早期癌症的关键。早癌识别依赖于对多种关键信号和特定图像特征的敏锐捕捉,这些特征往往比临床症状更早显现出来,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可能。
首先,黏膜颜色变化是早癌识别的一个重要线索。正常情况下,消化道黏膜呈现均匀一致的颜色,而早癌区域可能会出现局部颜色加深或变浅的现象。例如,在胃部早癌中,病变区域可能呈现出轻微的红色或白色斑块,与周围健康组织形成对比。同样,在结直肠早癌中,病变处可能出现淡黄色或苍白区域,这通常是由于黏膜下层的改变所致。
其次,边界不清和表面不规则也是早癌常见的图像特征之一。正常黏膜边缘清晰平滑,而早癌区域则常常表现出模糊不清、锯齿状或者不规则的边缘。特别是在放大内镜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对于食管早癌,病变部位通常会显示出不规则的边缘,且表面可能伴有颗粒感;而在胃部,早癌区域的表面可能会变得粗糙,甚至出现小凹陷或隆起。
此外,血管结构异常是识别早癌的另一大标志。利用NBI等增强成像手段,可以显著提升对微血管形态的辨识度。在早癌区域,血管分布往往杂乱无章,与周围正常的有序排列形成鲜明对比。比如,在NBI模式下,早癌区域的血管可能表现为网状结构消失、分支稀疏或过度增生,这些都是潜在恶性病变的重要提示。■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山市中心医院腔镜科)